没这么简单。

74师的位置并没有太突出,他们与其它部队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可以,74师与友邻之间并没有太大缝隙,远算不上孤军深入,但粟裕胆量过人,硬是从极其狭小的结合部切入,形成对74师的包围(后来他们用“抠”这个字来形容,很准确)。其负责穿插的一部队在穿插途中与国军几乎擦肩而过,国军误以为是自己人因而没有理会,甚至没问口令。

另外,张灵甫到达孟良崮以北的坦埠后,不久就看出了粟裕的意图,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利用74师吸引华野主力,配合友邻部队形成包围的机会,因此张主动选择后撤至孟良崮,并以此为中心开始准备防守。他之所以没有退到大本营垛庄,是因为垛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现挖工事又来不及,而孟良崮有地势地形可以利用,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张将这一计划上报汤和蒋,获得批准,蒋开始下死命令催促临近国军向孟良崮靠拢。因此,孟良崮战场态势的最终形成,是国共双方共同主动推动的结果,双方都在赌。走这一步,74师的重炮完全无法发挥,而张也忽视了山上缺乏水源这一严重事实,但他过于自信。张最初的打算是74师能固守三天,等待附近友军赶来对华野形成包围。而实际上,74师的确坚持了三天还多,但友军实在不争气!华野不仅完成了围歼,打扫了战场,在某个山谷俘获7000多因为没有弹药而无法参战的74师官兵,然后从容撤退。张灵甫对国军心态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他的对手粟裕,他的死与此关系很大。老蒋虽然经常瞎指挥,但在这一战中,我个人认为他的指挥并没有可指责的地方,只是许多事情,并不是他能控制的了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