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都是来自中国官方说法。但从毛选,回忆录,电报文件都作假的史料出发,得出的东西如何置信?

来源: deAnng 2012-06-22 16:55: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114 bytes)
回答: 淮海功臣排行榜并附淮海战役全过程thathe2012-06-21 10:07:47


资料来源都是来自中国官方说法。但从毛选,回忆录,电报文件都作假的史料出发,得出的东西如何置信?

首先,关于历史研究,要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个人观点。

比如,谁是淮海战役总指挥,这是事实。而谁的功劳最大(对共产党而言),这是观点。

事实和研究人员立场无关,是客观存在;而观点则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个人,可以讨论,也值得尊重。

共产党的历史,虽然很近,但是研究起来难度很大,为什么?因为事实已经被政治需要而完全篡改。

比如饶漱石,对大家都是非常陌生的一个人物,因为53年就倒台了,名字不得说。所以,各位喜欢研究的人,光看中共文献资料,根本不知道。连中央电报,毛选,个人回忆录都可以篡改,还有什么真实性。所以,各种歌颂的文章没有多少真实性。电影,电视作品更是不值一看。粟裕说,“对淮海战役,他是不看,不听,不说。”,为什么? 因为全是假的。粟裕的话,算是最好的总结。

作为历史研究者,最重要的是去伪存真,和逻辑推理。

先谈一下粟裕的粉丝是如何产生的。

面对华东野战军的巨大成就,谁的功劳?早期宣传是陈毅。大家都是陈毅的粉丝,在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大家都是陈毅的粉丝,后来,人们了解的多了一点,才发现陈毅,邓小平等和华东野战军无关,都不在一起,所以大家发现了粟裕,自然而然的把功劳给了粟裕,以为还了历史的真面目。

以前一贯的正统说法是:陈毅是济南战役的总指挥。许世友(攻济南城的司令)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陈毅在济南战役前视察阵地,并做战前动员,并配有照片。

但是,稍微懂点历史的就知道,那个时候,陈毅根本不在济南,更没有任何指挥。后来,山东党委还质疑如下:

粟裕是济南战役的指挥员,这是大量文献和史实所证明的,也是九十年代末山东和济南的权威党史著作写明的。但长期以来,在许多关于济南战役的著作、文章、展览等作品中,先是讲陈粟指挥,即粟协助陈指挥;后来又笼统地讲华野首长指挥,而不讲明哪位首长指挥;或者在讲许世友指挥攻城时,只讲粟裕指挥打援,而整个攻济打援战役的指挥是谁则略而不谈。粟裕的活动甚至名字都很少提及。这显然是不够实事求是的,也是很不公正的。”

山东党委以为中央为了抬高陈毅,而委屈了粟裕。以为找出粟裕,就发现了真相。其实大错特错,所有的不能写,都是因为饶漱石,而陈毅,粟裕名下的战功,却是饶漱石的。许世友被质疑造假后,说,因为有人不让说饶漱石啊。济南战役的总指挥其实是饶漱石,视察阵地和战场动员的也是饶漱石。

粟裕的粉丝是如何产生的?就是因为所有的饶漱石的功劳都不能写,所以各种文献就把功劳套在陈毅,邓小平的名下,但是这种谎言很容易识破,因为陈毅,邓小平的时间,地点根本不符。总之,饶漱石的功劳一般三种处理方法:

1)套在陈毅,邓小平身上;这种谎言很容易识破,因为陈毅,邓小平的时间,地点根本不符
2)有些文献套在粟裕身上。粟裕于是脱颖而出,因为时间,地点根本完全符合。
3)不点名说,华野首长。大家对照时间地点一看,粟裕是文献中,时间地点符合的最高长官。

所以,粟裕的粉丝诞生了。原来粟裕才是被委屈的第一功臣啊。

粟裕自己怎么说,他一看饶漱石不能说,所以冒一句: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注意,他没讲自己是总指挥。

谭震林马上批驳:“贪天之功,无耻之尤”。这个“天”是谁?就是饶漱石。粟裕只好声明,以后对淮海“不看,不听,不说”。

淮海战役,都从头说起:

1947年7月,华野七月分兵,华东野战军分为西兵团和东兵团。其中西兵团是原来的主力,由陈毅,粟裕带领。按中共中央指示,去配合中原的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交合处落脚。而东兵团,由饶漱石领导,活动于山东。

分兵之后,西兵团不断惨败,损失7万余人;刘邓大军好不了多少,损失10万多。粟裕被国民党的军队,从范汉杰,胡连,到邱清泉,黄伯韬,打得溃不成军,四处流窜。没吃没穿,一败涂地。对国军没有任何威胁。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认为和国民党的战斗是长期的,他们的理念还是红军那些经验,所以邓小平躲进大别山,就是按红军的方式打游击战。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陈毅,粟裕的部队“渡江跃进”,像邓小平“挺进大别山”一样,进入皖南或者浙江西部,甚至江西山区打游击。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带领第一批三个纵队(第1,4,6纵)先行渡江。

毛的这一设想本身而言也是一种解决中原战局的方法,但他的这一方法是基于政治考虑和中共前二十年的经验,认为中共不能较快的打跨蒋政权,还要用一段时间(至少五年以上)用游击加根据地建设的方法来强大我军,而拖垮蒋军。特别在中原地区,他认为我们并有从军事上完成战胜蒋军的资本积累,因此,要粟往江南而配合全国战局(实际上是东北稳固根据地的建立)。

粟裕抗命不从,因为他粟因为前面听从毛的分兵命令(离开饶漱石后)遭受重大损失,加深了他对毛的决策的可行性的怀疑。因此,粟几乎断然否定毛的痴心妄想,但在言辞上保持恭敬地提出反建议。于是毛要陈毅带兵南下,但是陈毅坚持要粟裕先带3个纵队先行,他带其余3个纵队再去。

因有朱老总对粟的绝对支持,再加上陈毅对要南下必须由粟来的断言,而刘邓因自身压力严重也不希望粟带主力纵队离开中原,毛无法在军委形成最终命令。

因此,中央军委特地要粟离开前线到中央驻地详谈,经过粟的一番“舌战群儒”,加上粟愿立军令状,各方大员支持粟留在中原作战,毛不得改变原来的计划,将怒气发泄于陈毅身上,调陈到中原打杂,由粟全面代理华野的领导工作,由朱老总亲自带华野去传达和树立粟的权威。

于是,粟裕带领华野6个纵队,近十万人,重新归入饶漱石的领导。

各位粟裕的粉丝,请问,粟裕当时区区10万残兵败将,缺衣短粮,何以敢发动淮海战役,全歼国民党80万主力?

关键是饶漱石,1947年7月,华野七月分兵后,饶漱石指挥华野东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其后指挥了解放山东的战斗,指挥了周张战役、昌潍战役、兖州战役,歼灭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当粟裕重归队的时候,饶漱石已经有了百万大军,其中正规军60万,后备军60万,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强可敌国。而且,饶漱石还创建了特种兵纵队,拥有强大的炮兵,坦克兵。只有他,才有叫板蒋介石的实力。饶漱石的崛起,是中国内战的重要因素和转折点。即使没有粟裕,没有淮海战役,饶漱石的力量也会迟早席卷华东。

因为是华野的东,西 两个兵团重新合并,再加上原来的西兵团粟裕部队是老主力,所以,新的华野,粟裕成了第二把手,仅次于饶漱石。但是粟裕并不能指挥全部华野,只有饶漱石才能指挥全部华野,粟裕只能指挥他的六个纵队。

下面是饶漱石统领的华野:

  1)粟裕的六个纵队;

  2)谭震林的山东兵团;

  3) 苏北兵团 (韦国清,陈丕显,姬鹏飞)

  4)陈士渠的五个纵队;

  5)特种兵纵队;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汽车部队
  6)吴化文部队;
  7)鲁中南军区 (康生)
  8)苏北军区 (管文蔚)
  9)冀鲁豫军区
  10)江淮军区
  11 ) 两广曾生纵队;

再来看淮海战役,为什么其他的大战,如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以大城市命名,而这个伟大的淮海战役,却命名为淮海?

因为没有人,包括发动淮海战役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事闹大了。

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确切的,但那是后来的发展了。

被打残的粟裕,重回饶漱石下后,残兵得到补充,修养,要报仇了,所以淮海战役是粟裕第一个提出来的,但他的目的,不是打徐蚌,更不是消灭国民党主力,而是要打黄伯韬。因为粟裕在分兵后,被黄打惨了,现在有饶漱石撑腰,粟裕要报仇了。

济南战役是饶漱石统帅的华野东兵团立的一个大功。饶漱石召开第一次曲阜会议前,华野东兵团已经开始布置攻占济南城的计划,在召开第一次曲阜会议时,由于下雨,很多人及时没有赶到曲阜,导致会议延迟,粟裕倒是很积极,千里迢迢准时赶到曲阜(多年没有回家的孩子,能不积极吗?)。第一次曲阜会议比预定的日期推迟了好几天。饶漱石后来由于中央有会议,中途去了中央,粟裕同志接替饶漱石继续主持会议,由东兵团和西兵团会商攻济打援。

饶漱石在中央开会期间,粟裕短暂地行使了全军指挥(战场指挥,不是战役指挥)的任务,整个济南战役,还需等到饶漱石从中央回来全面战役指挥,饶漱石在济南战役开打前,准时回到华东战场,先到粟裕指挥打援处,后到许世友攻城处,饶政委还到攻城部队做了战斗动员工作,被许世友在回忆录中写成陈毅做战斗动员工作,大家纷纷指责许世友造假,许世友一点无辜:有人不让我写是饶漱石啊。

济南战役是华野东兵团的功劳,这在济南战役后就明确了功劳归属,济南战役战役的综合报告是谭震林写的,和粟裕没有关系,谭震林的济南战役综合报告是以东兵团的身份写给上级中央、华东局。济南战役许世友在前线指挥攻城,饶漱石全面掌握军事情况和部署,策反了吴化文(粟裕都不知道吴化文要起义,粟裕的部队还攻击吴化文部队),饶漱石还部署支前等工作。济南战役在饶漱石从中央回来后,粟裕同志就实际上被免掉全军指挥权,专管打援指挥去了,由于打援没有打到敌人,粟裕没有功劳,粟裕没有内容写综合报告,到淮海战役时,毛发了一封电报给饶漱石,批评粟裕好久没有上交作业,粟裕一点无辜:济南战役功劳是东兵团的,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济南战役的收获非常大,缴获非常多,连中央都眼红,老毛除了发电报给饶漱石要求上报缴获外,还派杨立三来分一杯羹。饶漱石全部留下了缴获,使得自己的部队更加厉害,为淮海战役和国民党主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淮海战役战役的前奏说完,现在可以说饶漱石指挥的淮海战役。

粟裕提出的小淮海战役是基于其被打残的西兵团战斗力基础上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时,并没有东兵团的指挥权。

而饶漱石指挥的兵强马壮的华野东兵团,此时已经由七月分兵的三个纵队,发展到十个纵队,还有一个后备兵团,还有华东军区部队,饶漱石此时指挥的人马估计会有70万左右,粟裕指挥的人马估计大约10万。

济南战役后,饶漱石将西兵团给弄回归,统一在自己的指挥下。淮海战役前,饶漱石在曲阜召开了第二次曲阜会议,会议批评了不服从粟裕指挥的陈士榘、宋时轮(指在华野西兵团,清算前面粟裕西兵团被打残的历史问题),并不是胡编乱造的批评许世友在济南战役不服从粟裕指挥(粟裕在济南战役中,没有指挥许世友,不存在许世友不服从粟裕指挥问题)。

人穷志短的粟裕只能提出小淮海,而财大气粗的饶漱石是要围歼整个徐州集团,和国民党的主力进行决斗。

淮海战役的第一仗,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百韬是粟裕的老冤家,老是追着粟裕打,是粟裕一直要除之而后快的对象。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了却了粟裕的一桩心愿,但却被黄百韬这个死人反咬了一口,搞得粟裕留下千古遗憾,从此粟裕不愿意回忆淮海战役,不读、不写、不看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对粟裕来说,留下阴影有多大?打个比方,有人说陈毅不会打仗,陈毅气得将桌子掀翻,因为这牵涉到“可耻”、“丢人”问题。

接着说粟裕栽得这个大跟头。

淮海战役饶漱石坐镇华东局、华东军区指挥淮海战役,粟裕、谭震林奔赴前线指挥。首要目标,包围黄百韬兵团,粟裕、谭震林带领东、西兵团将黄百韬兵团围了起来,粟裕负责攻击黄百韬兵团,谭震林负责打援,大家都很高兴,连在中央的毛泽东也是异常兴奋,中央估计大约十天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开始琢磨消灭黄百韬后下一步军事行动。事情出乎意外,粟裕歼灭不了黄百韬,中央毛吓坏了,一旦打援部队顶不住,我军决战将失败,中央一再问粟裕,什么时候能歼灭黄百韬兵团,粟裕回答:快了,具体时间不知道。粟裕同志很急啊,发电报给饶漱石,要炸药、要炮弹,还要加强火力。

看着粟裕同志歼灭不了黄百韬兵团,饶漱石很着急啊(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掌握军事情况和部署),饶漱石召开土山镇会议,会议决定免去粟裕主攻黄百韬兵团的指挥,谭震林担任主攻黄百韬兵团的指挥,粟裕改任打援的指挥。这对于粟裕军事生涯来说,毫无疑问是个丢人、可耻的事情,从此不读、不写、不看淮海战役,往事不堪回首。

这个黄百韬还真是粟裕的苦手。粟裕在黄百韬身上栽了个大跟头,粟裕永远是黄百韬的手下败将。

粟裕在战场指挥不力被免职,是有深刻背景的,当时黄维兵团已经杀过来,没有重武器的中野,死死托住黄维兵团,中央计划粟裕快速歼灭黄百韬,然后华野派出部队来歼灭黄维兵团,粟裕迟迟不能歼灭黄百韬,中央急坏了,发电报给邓二代:做好中原野战军和黄维兵团血拼的准备。各位可要知道,中原野战军没有重武器,黄维兵团是重甲兵团,中原野战军很可能会全军覆灭。

中央当时是灯火通明,中央也很着急,谁也睡不着,每天电报满天飞,不停地催饶漱石、粟裕快点歼灭黄百韬兵团.

再说谭震林,接任粟裕的主攻指挥后,否定了粟裕的原来作战部署,马上提出新的作战方案(新的作战方案这个功劳被很多军事书籍套在粟裕身上,粟裕贪了谭震林的功劳)。

谭震林担任主攻黄百韬的指挥任务,可能是和山东兵团的攻坚能力强有关,山东兵团在淮海战役前多次进行了攻坚战,攻克了很多城市,包括济南城。

饶漱石除了更改主攻指挥外,还将他的所有家当都砸进去,调来了重炮(特种纵队的指挥是饶漱石手上),连没有炮管的坦克也排上了战场,要快速歼灭黄百韬。中央已经在催,要尽快歼灭黄百韬。饶漱石这没有炮管的坦克一上战场,黄百韬可高兴坏了:兄弟们,我们的援军到了。黄百韬的士兵跑出战壕,高呼胜利,没有想到的是,坦克里的机枪开始开火了。

从红军到解放军,再到抗美援朝志愿军,最差劲的就是攻坚能力,粟裕林彪的部队也不例外。饶漱石的特种纵队常常成了战役取胜的关键。

再来看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淮海战役的领导:

在淮海战役的前夜,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都没有对淮海战役保有任何期望和信心。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来说,淮海战役就是开辟苏北战场,让山东苏北打成一片。对粟裕来说,淮海战役,就是打黄伯韬;对饶漱石来说,淮海战役,就是打徐州;结果实际上的淮海战役,打掉了国民党主力,成了中共全国胜利的最重要,最大的战役。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粟裕,名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内容是:
  (一)…………
  (二)…………
  (三)…………
  (四)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以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域。
  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
  刘邓因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战役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
  (五)、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毛泽东10月11日的电报,对他“英明伟大”的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完全是一个“渡江跃进”的计划,也就是粟裕5月去城南庄竭力反对的那个军事行动。根据这个电报来看,毛泽东“渡江跃进”的思想并未在豫东战役后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这里说的“渡江作战”是要粟裕渡江去打游击。

  出于维护毛主席形象的考虑,1960年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中,对该电文作了一番改动,改动后如下:
  (一)…………
  (二)…………
  (三)…………
  (四)、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经这么一改,人们就会误以为:毛泽东1948年10月11日就预见到淮海战役将实现“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后果,所以在淮海战役之前就想着渡江了!本来是一个丑闻,反而成为他英明伟大的体现了。这里“渡江作战”可以解释成解放全中国了。

  但历史上,粟裕在回电中,只讲淮海战役的部署,对“渡江跃进”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是很令毛泽东生气的。1958年批斗粟裕时,也曾冠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罪名,看来这个罪名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1948年10月30日,毛泽东给饶漱石发电,里面批评了粟裕,但该电报却又不让粟裕知道。电文如下:“自中央子虞电(1月7日)至今已9个月,未寒电(8月14日)至今已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示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
  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现责成你传达中央 旨意,处理此项问题,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从这个电报看,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之前夜,也没有了解到战役的重要性,还在对粟裕和饶漱石耿耿于怀。

总之,淮海战役,出乎预料的展现了饶漱石的实力,饶漱石对粟裕采取拉和用,对邓小平,陈毅采取让。只可惜,这样的功劳,这样的功绩,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实力,竟然在3年内,就身败名裂,惨死狱中,比战死疆场还快。

所有跟帖: 

饶漱石果如你讲的那样,怎么没当上前委总书记?甚至。。。 -ycon- 给 ycon 发送悄悄话 ycon 的博客首页 (19 bytes) () 06/24/2012 postreply 20:43: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