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到的台湾历史书上的中共部份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很客观,根本不象那些极左派写的胡编乱造。
原文:“两岸三地历史教科书之异同比较- 【春秋大義~歷史版】”
http://www.hanminzu.net/bbs/viewthread.php?tid=293545
-------------------附录:台湾历史书中的中.G部分-------------------------------
第 十一 章 到极权之路
1.毛. 泽. 东的早年生平:
A.毛出生于湖南湘潭,幼年即特别喜欢读水浒、三国、西游等描写造反的大众化小说,展现叛逆性强的个性.
B.16岁时进入新式学堂,接触到进步的思想.对于康有为与梁启超特别崇拜.
C.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受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崇拜的对象也由康、梁变成胡适与陈独秀.
D.到北京后任职于北大图书馆,因无法打入主流知识份子间,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E.毛所崇拜的对象越来越趋于激烈,思想上也随之转变,最后终于走向武装革命之路.
2.上海时期--共. 产. 党的初创与发展:
A.俄国共. 产. 党在「十月革命」成功后,对外组成「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以推动世界革命.列宁因认为要推翻资本主义,必须自其控制力弱的地区开始,故重视中国与印度革命势力的推动.
B.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被引入中国,在苏联策动与指导之下,中国共. 产. 党于1921年7月,由陈独秀与李大钊成立于上海.以接受苏联督导,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
C.共. 产. 党初创时在北洋Z.F限制下只是知识份子小团体,缺乏群众基础.1925年后实施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工农运动的主导力量,共. 产. 党开始迅速发展.
3.瑞金时期--清党到长征前的发展:
A.共. 产. 党在北伐时与蒋介石产生冲突,引起国民党的武力清党,共. 产. 党主要组. 织逐渐转移到江西瑞金.
B.武装斗争路线确立:武汉分共之后,共党总书记陈独秀下台,瞿秋白继任.鉴于清党中的惨重损失,党内确定了以武力抗争为主的「武装斗争路线」.自民国16年起发动南昌、广州、两湖秋收三次重大攻势.
C.农村路线确立:
1)城市工人为苏联革命成功的主力,中.G初期在苏联领导下也以城市为发展重心.但国民党在城市中有强大的控制力,对共. 产. 党进行扫荡.到1931年中.G中央终于放弃上海中央党部移往苏区.
2)瞿秋白三次攻势失败后被迫下台,李立三取得实权,决定对城市及交通要地发动攻势.结果红军损失惨重却无法攻陷主要城市,李立三因此被迫去职.
3)毛. 泽. 东主张必须在农村中建立起党和军队,以农村包围城市.此一路线在李去职后得到中.G中央确立.
4)意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例,此策略执行成功成为中.G最后取得胜利主因.毛. 泽. 东也因此在党内窜起.
D.农民运动的发展:
1)清党后中.G在城市发展困难,遂改以农民为主要活动对象.在农村建立许多苏区,扩大对农民的影响力.
2)清党后国民党全力应付军阀问题,无暇顾及共. 产. 党的扩张.中.G趁此机会大事扩张.
3)剿共前夕中.G党员超过12万,军队30万,统治区300县,人口5000万人.已由癣疥之疾变成心腹大患.
E.蒋介石在军阀问题缓和后,对内容忍军阀存在,对外容忍日本侵略,集中力量进行对共. 产. 党的围剿.在共. 产. 党各根据地予以沉重打击后,迫使中.G逃亡到西北的延安.
4.延安时期--抗战时期国共斗争:
A.共. 产. 党在延安濒临灭绝之际西安事变爆发,使其有喘息机会.在高涨的抗日情绪下,与国民党再次合作.
B.抗日战争爆发后毛. 泽. 东发表共赴国难宣言,愿接受国民党领导.红军也被整编为第八路军与新四军.
C.抗战中中.G策略为「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虽然不再号召土地革命,但透过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成功扩张其力量.军事上则不断并吞国民Z.F敌后力量,两党关系转劣.
D.民国29年国民党密颁「处理异党实施办法」,限制中.G活动,同时调兵监视中.G行动.
E.民国30年1月,国民党攻击皖南新四军并缴械,为「新四军事件」.国共合作决裂,共党加速建立华北根据地.
5.毛. 泽. 东独尊地位的形成:
A.毛. 泽. 东在党内首倡农村路线,加上对国民党围剿时的军事胜利,逐渐建立起个人威望.
B.遵义会议:长征途中经过贵州时共. 产. 党在遵义举行会议.会中毛. 泽. 东的主张获得党内支持,被选为军委会主席与政治局常委.从此建立了毛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延安整风运动:
1)时间与背景:毛在党内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故在1942年发起整风运动,打击反对派力量.
2)内容:以整顿三风;即「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进行思想整肃工作.
3)方式:在康生策划下,要求党员干部对思想生活做彻底的交待与检查.并用刑罚与「劝说」方式逼迫招供,而后在群众前「脱裤子、割尾巴」,放弃自己各种不正确思想.
4)结果:形成毛. 泽. 东独尊局面,在思想、军事、政治上都成为不容挑战的最高领袖.
6.平山时期--抗战后国共全面内战:
A.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宣战迅速占领东北,中.G趁机大举进入东北,开始发展势力与建立根据地.
B.日本投降后国共展开接收战争,蒋下令共军驻防原地,共军不予理会.结果蒋下令展开肃清行动,并命令日、伪军攻击共. 产. 党;共军则破坏铁公路与堤防阻挠Z.F军接收.
C.美国调停与内战再起:
1)美国在抗战前为阻止中国爆发内战,派遣特使来华设法调停,希望双方能合组联合Z.F.
2)1945年8月,在美国努力下毛. 泽. 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达成和平重建中国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识.
3)1946年1月马歇尔来华促成国共的停战协定.但因双方互不信任,加上沈崇案引发的反美运动,使马歇尔于次年1月离华,调停完全失败.
D.1946年3月苏联开始撤离东北,共军趁机接收各要地,中.G并与苏联签署哈尔滨协定换取苏联援助.国民党也在美国协助下进入东北,双方在东北不断冲突,国民党初期占有优势.
E.1947年国共内战扩大,7月蒋宣布全国总动员进行勘乱.然国民党因政经、军事上失误,战局开始逆转.
F.1948年国民党军事上先后在辽渖、徐蚌、平津三役惨败.美国对华局势开始观望,苏联则积极援助中.G.
G.蒋介石迫于形势在1949年初引退,李宗仁继任总统.李企图与中.G和谈划江而治,但共军渡江南下节节进逼,最后李逃往香港转赴美国.
H.1949年国民党连续迁往广州、重庆、成都,最后迁到台北.1950年西昌陷落,大陆全面失守.
8.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A.共. 产. 党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争取到大多数贫苦农民的拥戴与支持.国民党则是加速徵敛,丧失农民支持.
B.战后国民党接收过程中贪污腐化胡作非为,激起沦陷区人民痛恨.共. 产. 党则保有清廉形象,成为强烈对比
C.国民党利用军队镇压以学生为主的反内战和平运动,使其在知识界丧失了支持者.
D.军事上指挥错误百出;裁编政策不当;军队派系林立各怀私心;久战造成士气不彰均为重大缺失.
E.经济上通货膨胀恶化,Z.F却无能为力.而受通膨之害最深的正是原本支持国民党的城市居民和公教人员.
F.外交方面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援举棋不定,在国民党最需要援助时反而切断援助.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A.1949年9月中.G在北京召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Z.F组. 织法.
B.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号,五星旗为国旗,采西元纪年.
C.Z.F组. 织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国家主席为虚位元首,政务由国务院总理负责.实际上权力中心在党,党职中最重要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与中央军委会主席.
D.毛. 泽. 东担任中央人民Z.F主席兼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0.「新中国」建立的意义:
A.自太平天国以来地方势力兴起,中央一直无法有效掌握地方.中.G的建政标示中国重建牢固的中央政权.
B.中国传统中央权力只到达县,地方社会仍有相当自主空间.新政权以严密的党组. 织将社会全盘纳入控制.
C.组. 织特色上党的地位高于Z.F和军队,形成以党领政,以党领军局面.
D.党组. 织向下延伸到基层,成立100多万分支委员会.靠著党组. 织,中.G建立起传统Z.F做不到的集权统治.
11.中.G初期的锐意改革:
A.土地: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百万以上地主被清算.土地被分配给无地的贫农,解决长久以来的问题.
B.生产:推动农业集体化与企业国有,解决农民温饱及生产分配不均的问题.
C.经济:遏止恶性通货膨胀、发展 重工业与接收资本家财产;以「统销统购」将民生物资全部由国家统一支配.
D.政治:严惩贪污腐化,清除旧有官僚;废除外国人在华所有特权.
E.社会:消除吸食鸦片、妓女等旧社会劣俗,将妇女由男性与家庭压制下解放出来,建立较平等正义的社会.
F.中.G的改革最后仍失败,走回传统政治官僚老路,其主因为:
1)经济政策虽解决长期以来分配不均的问题,但也使人们失去奋斗的目标,丧失工作意愿.
2)从工作到福利,党的干部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在缺乏监督力量下,走后门、靠关系等腐化很快出现.
12.三面红旗:
A.背景:在1958年第二个五年经济计画期间,毛. 泽. 东作起希望在短期内超英赶美一步登上社会主义天堂美梦.
B.多快好省的总路线:1958年初毛发起「除四害运动」,号召全国人民打老鼠、抓麻雀、灭苍蝇、杀蚊子,要把中国几年内变成人间乐土.
C.大跃进:企图把群众运动的狂热精神用于经济建设上,不考虑经济原则,最具体的表现为「全民大炼钢」.
D.人民工社:把一个地区中的所有人民组. 织全部混合起来,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企图以生产集体化、战斗化、军事化方式,立即大量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国家照顾所有人民由生到死的福利措施.
E.结果:
1)为夸耀新制度好处鼓励农民多吃、多用,又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建设使命,各地不断浮夸粮食生产.
2)1959年各地歉收,但仍不断浮夸上报,Z.F按各地浮报数字徵税.最后引发人为饥荒,二、三千万人饿死.
3)毛. 泽. 东因三面红旗的失败,被迫辞去人民Z.F主席,改由刘少奇继任.
F.收拾:在刘少奇与DXP合作下,以适度恢复市场经济、包产到户、企业自负盈亏等手段,才重新挽回局面.
13.文化大革命:
A.背景:文革前中国的运动已经是一个个相连不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凶.
B.原因:毛. 泽. 东被迫让出国家主席退居第二线后,企图利用群众路线夺回政权.而且毛认为刘邓的「走资派」路线已严重侵蚀共. 产. 党原有精神,故希望重新确立社会主义路线革命方向.
C.发动:1965年被称为「四人帮」的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王洪文,在毛. 泽. 东支持下以批判「海瑞罢官」历史剧为开端,藉学生、工农群众力量对当权派展开斗争.军方代表的林彪也以不满刘少奇而支持毛.
D.主要作为:
1)1966年1月年毛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将斗争目标直指国家主席与官僚代表的刘少奇.
2)5月红卫兵运动开始发起,在毛「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号召下,开始对一切权威进行挑战.
3)8月正式发动「破四旧」运动,对旧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进行全面破坏.
4)1968年刘少奇不经审判而死于狱中,毛夺权成功.1971年林彪企图夺权失败,逃亡时坠机身亡.
5)到1976年毛. 泽. 东死后,华国锋逮捕四人帮才结束这一场大动乱.
E.结果:
1)毛. 泽. 东否定传统、破坏一切的想法,透过千万热血的青年得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惨重损失.
2)在10年浩劫中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几乎完全中断,党与Z.F的组. 织也濒临解体,经济呈现倒退局面.
3)青年学生与知识份子下乡劳改,约有1亿人遭到迫害.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完全幻灭.
4)人性中黑暗面在文革中一发难收,成为中国人难以抹灭的记忆.
14.中.G对外关系:
A.1950年中.G因美军迫近鸭绿江边而决定介入韩战,结果与美国形成拉锯,到1953年7月双方达成停战协定.
B.1962年与印度于边界附近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中.G战胜印度后撤回.此后印度改走亲苏路线.
C.中.G原本采取一面倒的亲苏政策,后因苏联路线改变,双方关系因而恶化.1969年先后在黑龙江珍宝岛与新疆边界爆发武装冲突,到80年代才趋于缓和.
D.1971年进入联合国;1972年对日建交;1979年对美建交,外交上成功压制中. 华. 民. 国.
E.1979年因越南入侵高棉而发起惩越战争,两周后退兵.越南自此与苏联更为靠近.
15.开放改革:
A.背景:毛. 泽. 东死后DXP复出.1978年邓取得党内最高领导权,主张结束群众斗争改以务实态度建设国家.
B.改革底线:邓在开放改革前为改革提出「四个坚持」的底线,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 产. 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 泽. 东思想.
C.理论基础:邓认为中国唯一出路是开放改革搞好经济,手段则不必坚持.不论姓「社」还是姓「资」,在「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信念下,中国走向改革之路
D.以达成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为最高目标,具体作为有主要有:适度恢复私有制;大量开放海外投资进入中国;设立经济特区;运用资本主义方式改革国内低落的生产力.
E.成果:外资大量涌入中国,经济成长率大幅提高,人民生活也有相当改善.中国成为最具经济潜力的地区.
F.影响:中国表面上虽仍挂著社会主义旗帜,实际上已走向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路线.
六四之后中.G仍坚持开放改革路线.1997年2月DXP去世,jzm接掌军政大权,继续推动邓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