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战国名将越后之龙上杉谦信是女子

前言:几年之前,网上有一片有关日本战国名将越后之龙上杉谦信是女子的文章。之后,什莫曹操是女子,诸葛孔明是女子,赵云是女子等文章层出不穷。本想对此无稽之谈置之不理,可是一直没有看到很满意的反驳的帖子。这几日正在看日本电影“天与地”,正好写一篇逐条反驳的文章。钢炮打蚊子,实则无必要。注:立论者为某战国论坛的马羽君,驳论者为笔者
  

原文:第一:历史记载,上杉谦信死于“妇人病”

  说起来,《当代记》这东西咱们中国人知道的不多,连日本人都很少有看过的,但在日本史学界确是小有名头的史料。作者是伊势龟山城主松平忠明,他的这部日记里就写到,“越後景虎大虫にて卒す。”

  这个嘛,什么是“大虫”呢,有人说是老虎,不过日本可没这种说法。这个词在日语里已经是个死语了,但《明解古语辞典》里却明确的写着:“大虫”就是“婦人の血の道しゃくを起こすもの”,大致而言,就是妇人得的血崩之病吧。现在福井县官币神社有“大虫神社”,就是祭祀掌管妇人病的神祗的。

  OK,在堂堂第一手的历史史料里记载着“越后的长尾景虎死于妇人病”,上杉谦信能是男人吗?当然不是,简直废话一样。

驳:松平忠明出生于上杉谦信去世后的大约10几年,父亲是奥平信昌,三合国长筱。奥平信昌在长筱和战中,帮助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打败武田的军队(那时武田信玄已经去世,否则那里有那么便宜织天信长的事?)德川家康把女儿龟姬许配给 奥平信昌,生的第四个儿子就是松平忠明。松平忠明曾经做过大阪城主。松平忠明和后越地理相差很远(按当时日本的标准),又不与谦信公同时,他是从哪里得到这末隐秘的消息的,这个消息的可信性又如何呢?再说《当代记》,是一本笔记体的文字,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中国古代,类似的笔记体文字也很多,如东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我们有时参考这些文字研究历史,但是,笔记中的异文奇事很多,有诸多不可信之出。我们总不能依据阅微草堂笔记中闹鬼的记载,就证明鬼一定存在吧?

原文:   第二、上杉谦信奇特的生理周期

  这是有大量史料证明的,上杉谦信这家伙有个很怪的病,就是每月10日前后都会腹痛,而且因此不能骑马,“X月10日、謙信公腹痛をおこし…”,这样的记载在上杉家的军记里是相当多的,好几次,还因此取消了出阵。腹痛的原因......不明。

驳:上杉家的军记俺没读过,应该是珍本史料了。不知是那个出版社出版的。我在网上没找到。不知作者在那里读的。我本人不认为作者有机会读到军记的原本手记。但愿不是道听途说。如果謙信公真的是女流,这个周期可真是太准了,几十年如一月的每月10日准时腹痛。诸位女同胞有这样本事的没几个吧?謙信公腹痛总是要告诉别人,上军记,瞧这将军当的。腹痛取消出阵,上军记,可以理解。不打仗的时候腹痛,也要记载?上杉家的军记真够琐碎的。

原文:关东出阵的时候,上杉军已经把北条打的千钧一发,6月11日,上杉忽然腹痛而撤退回廊桥城。这在《松平记》里是记载的清清楚楚的。

驳:此事上杉家的军记有记录吗?如果有,作者应该提出来。《松平记》上有记载,而上杉家军记中没有因腹痛撤军的记载,很奇怪。关东出阵,指的是小田原城之战吧?撤军的时候,北条到底是否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状况,诸多历史资料不这么认为。很多历史资料认为,谦信狂妄孤僻,导致将士离心,围城三月后,不入,退军.也就是,这个围城战坚持不下去了。围城战和两军对阵冲锋不太一样,属于持久战,看谁能耗,对主将的身体状况,没有两军对阵冲锋,要求那么高。主将腹痛一日,就导致围城军队撤离,很荒唐吧?在撤军之前,谦信只身一骑靠近小田原城城壕,面对城墙上的三十多支步枪,漫不经心的连饮三杯茶,大喝:"小小北条,不配做我的对手!"后离开,据说北条家无人不被谦信这种谈笑于千军万马之中的气势吓倒,以致在确定上杉谦信退却的情况下都不敢追击上杉军。这怎莫像腹痛痛得要退兵的样子?
  
原文:上面说谦信死于“大虫”,还有人记得他倒在茅厕里是几月几号吗?两种说法:3月9日或11日,也就是10日前后。

  这下完全明白了吧?谦信的诡异定期腹痛,只有用女人的特有生理周期才能解释,谦信很不幸的,这么坚强的女人,却也被痛经折磨,而1580年3月10日前后那一次,不知怎的,造成血崩,竟然就倒在厕所里——瞧这个倒霉地方,还不说明问题吗?办公室里女职员每月总有几天上厕所特别勤,为什么?

驳:谦信公那时已经49岁了,若是女人,也到了更年期,没准都绝经了。特别是这种长年征战,鞍马劳顿, 一般会更早一点。都49岁了,还血崩,搞笑。倒在厕所了,很正常了。人上厕所的时候,颅内压力增大,容易发生脑溢血。谦信公岁数不小了,已经到了血管硬化的年纪,加之常年酷爱饮酒(为此,还专门发明了骑马时候也能用的著名的马上杯),在厕所了突发脑溢血,正常得很。诸位上厕所要注意,平时少喝酒,注意防止血管硬化。

  原文:谦信关东出阵的日期一般都定在15日左右,现在诸位晓得是为什么了,他要等生理周期差不多要完了再出发,用心良苦啊,可惜有时碰上长期战争还是没办法。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是在当年9月10日,谦信真不容易,竟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毅然克服生理病痛单骑冲阵!当然,如果是影武者就另说了。然而,大家想到没有?武田信玄这小子真他妈够阴的,不知如何得到情报,竟然算准了日子搞“啄木鸟战法”,挑起决战。男不与女斗,更何况还利用人家生理弱点,无耻啊无耻。不择手段无过于此!

驳:这点与前面就自相矛盾了。既然前几个月周期时腹痛的以至退了围城之兵(围城的时候主将坐在马扎上,督战就好了),此次周期时竟然能够单骑冲武田本阵,变化真快,真是很奇怪呀。这是俺最喜欢的桥段了:谦信手持二尺四寸五分的顺庆长光,脚踏名马放生月毛出阵,
身边随从只有十二骑。不一会就杀到了信玄的本阵,看到了端坐阵中的信玄,谦信不答话,策马冲向信玄,谦信的第一刀被信玄用军扇挡住,第二刀砍到了信玄的手腕上,第三刀被信玄闪过,只砍到了肩膀上,这个时候原大隅守虎义挺枪来刺,信玄的身边突然冲出二十多位侍者,谦信知道取信玄的首级无望,大笑数声后撤离了信玄的本阵。
虽然上杉年谱认为是影武者荒山伊豆守,北越军记说被突袭的也是武田信玄的影武士,大多数资料仍认为此次是谦信和信玄的单挑。如果突袭信玄的是影武者荒山伊豆守,这莫勇武的大将,怎莫只露了一次脸就不见了?这样的牛人,甘心给人当一辈子替身吗?

 原文: 第三、这点是常识了,谦信是那样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却意外的完全戒绝女色。

  虽说可以以宗教情结来勉强解释,但那种圣徒般的情感会存在在一个完全不在乎杀伐的人身上吗?既不戒杀,何必戒色?而如果以谦信是一个女人来解释,就简单的多了。而且,我们都知道,女强人经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欲望特别强的,另一种则近乎无欲,看来谦信属于后者。

驳:谦信并非完全不戒杀。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出于“大义”,不得不杀伐。谦信一生战争的目的,都与在维护心目中的公理和大义,并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这与织田信长,羽柴秀吉等人的利益实用主义完全不相同。谦信数次对杀伐心灰意冷,要出家,却被越后豪强挽留住。谦信的确堪称越后守护神,只有他的威德能够统摄诸豪。离开他,在当时情况下,越后将陷入自相残杀的内乱,并被其他家(如武田等)所乘。为了越后的苍生和维护“大义”,只好 放弃自己清修。 这是菩萨的行为,也是令我最为钦佩的地方。不少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是终身戒色的。因为色很容易让人乱心。谦信的一生,一直对清修很向往,在准备出家,戒色是很正常的。

原文:第四、来自外国的记载......

  当时的葡萄牙人对日本是有相当的了解的,而毗邻的西班牙正在领导海上霸权的时候,因此也对东方的探索不遗余力。国王腓力二世,就是组建了无敌舰队称雄七海的那位,就曾经派遣过商人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也考察当地的情况。

  其中一个叫ゴンザレス(不知道怎么拼写)的人,发回给腓力二世一份报告书,提到了会津上杉景胜(当时上杉已经转封会津了)。报告中提到:“他(景胜)的Tia曾经开发土地、开凿金矿,后来将黄金全部运到了现在的领地”。——上杉氏开发的佐渡金大概没人不知道吧。

  这个嘛,众所周知,上杉谦信实际上是景胜的伯父啦。这就有问题了,因为西班牙语里面“伯父”是“Tio”,而“Tia”是“姑姑”......

  也就是说,这个外国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已经知道了:上杉谦信是女人,他是景胜的姑姑而非伯父。

驳:这末隐秘的事情,与上杉谦信同时的日本人都没有什莫人知道, 这个西班牙人怎么知道的?他的日语水平如何,保证能把所听到的都正确理解吗?我学英文10几年了,在美国几年了,天天和美国同事泡在一起,但是,很多东西,包括政治军事,用英文讲时,我不能保证EXACTLY 的理解清楚。那个西班牙人的报告手记的原本谁见过?a 和 o 两个字母相差很小,写得不清楚,或中间转誊的时候写错的可能性非常大。再说,女子当一方领兵大将,上阵厮杀,这件事在世界上很稀奇的,这个西班牙人既然知道了,怎莫也应该提一提,怎莫就用TIA一笔带过了?

原文:   第五、上杉画像中的隐喻

  那年头,不少大名、武将都留下了肖像画。而且除了描绘自己的形貌外,一般也会在背景中反映自己的特点。比如武田信玄吧,他的画像就在背景中画着红莲之火,自己的身貌更宛如不动明王。

  上杉谦信的画像似乎是成心和武田对着,他选用的是毘沙门天的造型,这大概也很顺理成章吧。然而很诡异的,这副画像中,上杉谦信手持铁棒,站立云端——这都是传统的宗教造型,但他脚下却画着一个赤红色的木杯。

  无缘无故画木杯作甚?

  《古语拾遗抄》里提到,那个时代,用瓶子来象征男性(我们联盟的瓶子大人不就是男的嘛),而杯子却是女性的隐喻......

  在自己的画像中画上杯子,大概可以折射出性别意识并未泯灭只是遭到强行压抑的上杉姐姐的痛苦心理吧。

驳:众所周知,谦信公平生好酒。从在上杉家和在上杉神社中保存的他曾用过的酒杯也可看出,他对酒有多大的嗜好。现存的酒杯都是直径达12厘米的大杯,其中有珍贵的“马上杯”,据说是专为 越后的冬天极为严寒,好酒的他在马上大量饮酒的而制作的。他临终诗云“一生光荣一杯酒,四十九年一醉间“。现在新潟县栃尾市诸桥酒造还有个有个叫“越后景虎”的酒。人家又不用瓶子喝酒,无缘无故为什莫画瓶子?画个杯子再正常不过了。信长及秀吉经常赏赐茶杯,这不知又代表什么高深意义

  第六、高个儿乎?矮个儿乎?

  非常逗的一件事情,上杉谦信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是他到底是个高个子还是个矮个子?

  即使在现代的通俗小说里都有两种版本,海音寺潮五郎氏的《天と地と》以及南条范夫的《上杉谦信》都说谦信个子很矮,但津本阳的《武神之阶》却说谦信是个大个儿。

  这些作家都不是胡说的,他们都有相关的古代军记或者随笔可以做参考。看来谦信到底是高是矮早就有不同说法。

  基本而言,根据考证,上杉谦信的身高是5尺2寸,也就是156公分左右的样子,无论按什么时代的标准,确实都不能算高个儿。然而,古代书籍中称谦信“高大”的记载却相当多。

  为什么?其实很好解释,因为这些作者大约知道谦信其实是个女人,一个女人有1米56,在战国时代的日本,绝对可以算高个了。

  俺老人家现在1米75,放在男人堆里谁都不说俺高,如果不幸变性做了女人,嘿,到哪里都高人一等也。一个道理嘛。

  高个的谦信,如此而已。

驳:第一,我还看到过谦信身高6尺的记载呢。6尺可算高了吧?关于历史人物身高,矛盾的记录很多。第二,很多人不还在争论关羽曹操的身高吗?大家把古代尺度折合成现代尺度,得到的数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数字,这是很常见的。第三,听说过’小日本“这个词吗?以前男人日本人身高也就1.56米的水平。不久前,我研究了一些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资料,有资料说亚历山大身高只有1米5多,不到1.60米。靠,那可是欧罗巴人种呀。总之, 一方面,古代人可能比较矮小,另一方面,考证的古代人身高不尽可信。


原文:   第七、谦信遗骨移葬之迷

  上杉景胜时代,随着秀吉一道命令,上杉氏被迫离开多年称雄的越后,转封会津。后来,关原以后,家康一道命令,又转封米泽。

  非常奇怪的是,每次搬迁,上杉家都要把谦信的墓掘开,取出盛放谦信遗骸的壶,一起带走,到新领地后再重新入葬。

  这是为什么?按照当时的习俗,祖先的坟墓是不能轻易动的,否则就是不孝不敬。

  唯一的解释:谦信遗骸本身有着大秘密,上杉氏要带着这个秘密一直在身边,不允许其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

  什么秘密?傻,看了这么多你还不明白?因为上杉谦信是个女人。德川时代,特别喜欢在继承问题上找茬儿废绝大名,如果让德川幕府知道上杉家当年的当主是女人,多半就是灭顶之灾啊,此事比性命还要紧,当然不可大意。

驳:上杉家当年的当主是女人,德川家康的外孙松平忠明,不是早就知道了吗,并且写到公开发表的笔记“当代记”中了吗?这是作者在一开头引用的重量级证据。在这里,德川幕府又不知道这件事了?自相矛盾。何况,按照作者的说法进行推理,有上杉军记和其他资料等的记载,足利义辉和他的的家眷知道(后文说的),甚至连西班牙人都知道,又有德川家康的外孙松平忠明的证据,那么,德川幕府早应该揪住谦信是女流这件事不放了。
“上杉家都要把谦信的墓掘开,取出盛放谦信遗骸的壶“这又是哪本笔记上说的?装遗骸用壶,为什莫不用棺材?一般佛教徒去世后,遗体成盘坐姿势装入缸内,缸放于火上烧,有修为的人可能烧出舍利子。然后烧过的遗骸(还能成块,不是骨灰)放入缸内,埋葬。谦信遗骸盛放于壶内,多半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能从烧过的遗骸辨别出男女,那真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

原文:   第七、细腻的书人和诗人谦信

  谦信的笔迹是有传世的,从现存的笔迹看,相当的纤细,与武田信玄刚健强劲的书法恰恰形成对比。甚至可以说,如果是一个男人写的字,谦信的笔迹有点儿过于纤细阴柔了,完全不象一个八方无碍的名将。

  不独笔迹,谦信的文化品味也很特殊。

  《源氏物语》在当时是很少有战国武将阅读的,更很少有战国武将喜好,因为这是一部恋爱物语,完全与武家之道无关甚至相左。公卿读之情有可原,今川义元这样的家伙读读也很正常,不过你们能设想武勇著称的谦信竟然也是此道的爱好者吗?然而不幸的是,事实上,谦信不仅仅是《源氏物语》的爱好者,而且这还似乎是他从小阅读的教科书。这个......谦信从小受的教育就很女性化啊。

 谦信上洛的时候,曾经向当时的关白近卫前嗣索要和歌集《三智抄》,当时就让前嗣吃惊不小。越后的田舍大名(乡巴佬)竟然玩儿和歌,而且要一部以“雅歌”(恋歌)之风情著名的和歌集?!

  从谦信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口味看,至少也可以说是女性化严重,或者特“婉约”的那种.......

  反正俺没看出“豪放”来。

驳:佛教徒的笔迹偏于平和,这从很多佛门大德的笔迹中能看出。谦信笔迹较之武田,少强横之气,这个自然。谦信能写汉诗,对文化很感兴趣,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顶峰, 谦信喜欢看,有什莫不正常。谦信 7岁就被送到林泉寺名僧天室光育门下,学习禅和文武之道。 禅寺里的禅师很多是文化大家(按照作者的眼光,文化风格“婉约”得很),教景虎(谦信)学文学时,《源氏物语》应该是第一首选读物。所以,谦信一直很风雅。即使是女孩子,乡巴佬的女孩子,也不应学习《源氏物语》和雅歌”吧?

原文:   第八、《松平记》用“丽”来形容谦信的容貌

  《松平记》里详细的记述了谦信去世前的样子。其中有这样的描写:“看到主君うるわしき御様子,诸臣喜上眉梢”(为了方便理解,留下一处不翻译),这是谦信已经由直江实纲的夫人为其整妆(临死前整容)后又回光返照时群臣的反应。

  “うるわしき”据说有“元気な”的意思,也就是写谦信回光返照,但是,同样这个词也可以写做“麗しき”,如果是那样,就是群臣被整妆后谦信容颜之“美丽”所感动并感到欣慰了。

  用“丽”来形容男人的容颜,无论如何也太过分了点儿,除非是形容男宠、面首这样的女性化的男人,而这里居然用来形容谦信。

  看来48岁的谦信即使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稍微化化妆还是很有魅力的,只不知为这魅力所吸引的是女人还是.......男人?

驳:周易中有“丽正“ 一词,“丽“有光明之意,通常用于形容太阳,如“丽日”。很多朝代的皇宫正门,如南宋皇宫,清代避暑山庄,都叫’丽正门“,唐朝在洛阳有丽正书院(可不是女子大学),清代有学者叫龚丽正,都是取光明正大之意。用“丽”形容男子容貌的,在中国古书上很多。

原文:   第九、谦信的交际

  谦信上洛的时候,曾经多次拜谒将军足利义辉的宅邸。有好几次,在义辉不在场的情况下进入足利内宅,与其母亲和妻子交谈,关系相当近密。对此,谦信、义辉、义辉的母亲、妻子都处之如常。

  谦信确实和义辉颇有交情,但再好的朋友,经常自己跑去和人家的母亲、妻子等女眷混在一起,总之是太不避嫌了吧?然而,将军本人也好,他的女眷也好,无人对此表示过一丝一毫的不满,甚至觉得是非常自然之事。这大概是因为谦信已经告诉足利将军的内眷:咱们是同性,于是大家心理上自然毫无别扭之感。

  另外,谦信并非吝啬之人,但他上洛之时,对宫中的女官却毫无馈赠,甚至没有什么接触。当时的女官留下的《お汤殿の日記》详细记载了上杉上洛每日的日程,除了拜谒天皇、将军,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也不正常。任谁都知道这帮宫廷里的女人的重要,后来织田信长上洛,留秀吉守京都,对宫中颇有打点,就差没勾搭两个了。威风凛凛的大将谦信,本来应该是很容易讨女官的喜欢并因此博得很多额外声誉的。但他似乎有意回避这些,这是不是又和他女性的心理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呢?

驳:如果谦信“由于女性心理回避宫里女官“,为什莫和足利义辉的内宅女眷相处密切呢?呵呵,作者为了论证谦信是女子,不惜在前后两段自相矛盾。

  原文: 第十、谦信的心理洁癖

  当我们逐渐发现了谦信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越来越能理解他为什么与武田信玄在感情性格上那样的格格不入了。

  武田信玄不义、残忍、好色。上杉谦信似乎特别厌恶的就是他的好色和违背伦常。他不是说过吗?追放父亲、杀死妹夫,身为乱世之人,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与侄女通奸,违背人伦,是禽兽也,绝对不能允许!

  不义甚至不孝都还好说,好色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恶行”,多么强烈的女性的爱憎!

驳“上面一段谦信对信玄的好恶,是作者自己的见解吧。我就不多说了。

  第十一、白山神社的神像

  越后白山神社供奉的正是毘沙门天,而非常奇怪的是,这尊神像却是一个骑马的女神,旁边还悬挂着“毘”字旗帜。

  以“毘沙门天”自居的上杉谦信,却允许自己的领国内有女性的毘沙门天神像存在?
驳:以“毘沙门天”自居的上杉谦信,如果不允许自己的领国内有女性的毘沙门天神像存在,那很奇怪了,因为这样与他接受的佛法教育不符。佛法讲,男女都是所现的幻相。平时,我们看观音大都现女身,但是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则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毘沙门天现个女身,有什莫不可以接受的?多讲两句关于毘沙门。北方多闻天王,别名毗沙门天王,持伞盖,住在须弥山北方的水晶宫,镇护北俱卢州。管领夜叉,罗叉。多闻天王因长久苦修和行善,而得大财富,以福报大及德行大而闻名,因此号称多闻天王 (多闻的涵意乃是大家都知道,他福气大及德行大,而不是他用耳朵听到了很多很多的佛法)。织田信长号称第六天魔王,第六天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主,魔王波旬,专门和佛作对。 织田信长这个号,很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他横死本能寺,也算是报应。


  原文: 第十二、异性装扮癖谦信??

  谦信最有名的造型是什么?包着头巾的样子,而头巾是当时女性使用的服饰。另外,在上杉神社中供奉着一件“紅地雪持柳繍襟辻ヶ花染胴服”,据说是谦信生前所穿的服饰,俺把图贴上,大家看看象是男人穿的还是女人穿的吧…

驳:诸葛亮最有名的造型是什莫?羽扇纶巾,也就是包着头巾的样。而头巾是当时女性使用的服饰,故有“巾帼英雄”一词。所以。。。。。。我还是少说吧,有人已经考证出诸葛亮是女人了。如果真的是女人衣服,怎莫能供在上杉神社?又不怕德川幕府来查了?
谦信生前比较爱穿青色的僧袍,尚黑色,这在很多资料上有记载。武田倒是尚红色,不知 武田是男是女。
谦信的一般形象是有胡子的,如果 谦信是女人,每天一面贴假胡子,一面穿女装,有病呀?

总结驳论:大哥,给点common sense 好不好?不要说400 多年前的日本,就是女权高度发达的现在,在军队里,最高统帅是女人,所有男人大老爷们的,无论武功单挑,还是运兵谋略,都赶不上这个女主帅,这个女主帅手下 将士的压力将很大,并且会受其他方面军队的嘲笑。最终结果很可能是 女主帅手下的兵将跑得一干二净。让男子臣服于女子,这个心理障碍是很难突破的。现在的日本,为了女子能否作一个有名无实的元首天皇,还在争论不休,保守派的颇占上风。谦信是越后代守护长尾为景的四子,是男是女,越后豪强知道得很清楚。如果谦信是女子, 当年宇佐美定满怎莫会辅佐一个14岁,从没有上过战场,没有显示过军事才能的少女?后来担心谦信取代自己位置的谦信之长兄晴虎,为什莫不直接揭露谦信是女子,而是联合长尾政景等讨伐 谦信? 后来所谓的“上杉”家臣团,实际上更像一个越后豪强联盟,这种联盟的主从关系并不像武田与家臣团的关系那样明显。谦信是依靠自己的威德来维系越后的统治体系的。英勇,策略,义气,正直这些威德,如果来源于男子,会使其他男子敬佩拥护,如果来源于女子,男子的反应99%是不服,嫉妒和诋毁,女子很难用这些威德征服男子。看看历史上征服世界的女子用的都是什莫方法。我并不是歧视女性,只是这片看似考据充足的文章,实际漏洞百出。不驳斥,意不平矣。我相信,历史上,武功策略能做统帅的女子,一定有的,但是,由于男权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她们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不能建立和才能相匹配的功业,中国历史上记载清楚的女统帅,最高级别大概就是南朝梁陈时期,岭南的冼氏和明末的秦良玉了。而且,她们都生活在礼教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日本源平时代木曾义仲的爱妾巴御前,我认为只是武士而已。C C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