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句成语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过两次?

ZT: 毛泽东诗词中的视角艺术撷英

宗仁



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人所能获得知识的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中,眼睛被列为首位。人们通过眼睛这一视觉器官,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而通进思维活动,形成系统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并以此付之于生产实践活动,来达到改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眼睛的清纯与否,真实的反映着一个人心灵活动的美与丑;目力所及的深度和广度,形象的映衬出一个人心胸的窄狭与宽阔。所有这些,从一个侧面映射着他的气势和度量。总之,一言以蔽之,如要看得远,就需站得高;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方能理解得深、理解得透。人的眼睛正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对它的描写、刻划,达到了入木三分、细致入微的程度,以此来极为精妙的塑造各色人等的典型性格,达到其它器官无法代替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诗词中对视角艺术的应用,也和他本人的其他艺术手法的应用一样,确也达到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极致。
作为转战南此、运筹帏幄的革命领袖,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以他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深厚的文学功底及所处的独特地位,在现在公开发表的近七十首诗词作品中,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时代的最强音。其高远的气势、磅礴的魄力,远非常人所能及。之所以如此,深邃的眼力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正因为能够雄视万里,所以才能够“指点江山”;也正因为能够纵观千古,所以才能够“评说功罪”。这就是通过眼睛这扇“窗口”,展示给人们的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作品中,视角艺术的体现基本上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应用动词,计有“看”(约十六处)、“望”(约五处)、“观”(约二处)、“读”(约三处)、“见”(约二处)、“眺”(约一处)六个字;二是通过名词来反映的,即名词的动化,计有“眼”(约四处)、“目”(约一处)二字;三是诗词中虽没有直接出现上述的动词和名词,但描写的对象、反映的事实,都十分准确的表达出敏锐的视力所及,诸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二六字令三首·其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等等,皆如此

(一)
在毛泽东诗词的视角艺术中,“看”字用的最多,在13首诗词中出现(以下以着重号标出)。
1、《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丈夫何足事萦怀,要将世界看梯米。
2、《沁园春·雪》: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3、《菩萨蛮·大柏地》: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4、《清平乐·会昌》: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5、《沁园春·雪》: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七律二首·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7、《七律·到韶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8、《七律·登庐山》: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9、《七绝·为李进同志题庐山佩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10、《杂言诗·八连颂》: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1、《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过了黄洋界,险处无须看。
12、《念奴娇·鸟儿间答》: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廓。
……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3、《五古·列嶂青且倩》:
望灵杯荐洒,惨淡看旌铭。
14、《五律·看山》。
你看,在这里,毛泽东的感情世界是多么丰富,眼界是多么开阔,视点是多么深远。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到“独有豪情”的老年,一生无时无处不在“看”,——看山看水,看天看地,看世界万物,看人间百态,洋洋洒洒,无所不及。
其次是“望”字,在六首诗词中出现。
1、《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3、《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4、《七律·和周士钊同志》:
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5、《五古·列嶂青且倩》:
望灵杯荐洒,惨淡看旌铭。
6、《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前面说的“看”字,在汉语中的意思,一是“瞧”,二是“观察,判断”,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而这里的“望”字,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看,向远处看”,“看”的范围扩大了,“看”的深度也增加了,总的表达的意思是“望”比“看”更进一步。但随着场所的不同,表达的感情和气势则两者截然回异,不同的场所,使用不同的字,准确地传情达意,这是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体现。这点,可以从两首不同时期的《沁园春》词中得以验证。在《长沙》词中是这样写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是毛泽东二十年代中期“独立”在“桔子洲头”时,所看到的情景。这里的一个“看”字,落笔不凡,一连带出下面七句,既看山,又看林;既有江中景,亦有水中物。面对目力所及的此情此景,年轻的毛泽东发出了振耳发聩的呼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精神可谓大矣,气势可谓壮矣!
再看《雪》词中的“望”字: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是毛泽东在三十年代中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的作品。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要反映如此壮阔、恢宏的场面,一个“看”字乃是远远不够的,既不现实,也不会如此的生动传情。一个“望”字,描绘了大半个中国的壮丽景色,再加以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壮观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泽东的另一副手迹中,有“看”字而无“望”字,这句成“看长城内外……”,其效果远不如“望长城内外……”那样传神和洒脱。
第三类动词用的次数最多的是“读”字(在二首诗词中出现)、“观”字(在二首诗词中出现),“见”字(在二首诗词中出现)以及“眺”字(在一首诗词中出现)。
“读”、“观”、“见”、“眺”这几个动词用的次数虽不多,但也很传神。“读”字的用法与“看”字相近,当然得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但大都是与书有关的活动,它比“看”又进一步,内中也包含着思考、判断等思维活动。“观”字与“看”字的含义相仿,但又文雅一些,不像“看”字以口语化。毛泽东的用词遣句是很注意其场合、对象的。柳亚子先生是著名爱国诗人,与毛泽东私交极深,彼此多有诗词唱和,所以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的后两句写道:“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一个“观”字的运用,确也符合当时的场合和身份。
“见”字在两首词中的出现,都是当时、当地毛泽东的眼睛所看到的实景,不是通过听觉听“见”了什么,而是通过视觉“看”“见”了什么。实情真景,自自然然,顺手拈来,即入诗中。如“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即是。
“眺”者,即“看”也,和“望”相近,都是不仅局限于只看一处,还有环顾之深意。
(二)
视角方面有关的名词,只出现了“眼”和“目”两个,它们都形象生动的表达了毛泽东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眼”、“目”字分别在四首诗词中出现,情况如下:
1、《贺新郎·战友》:
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2、《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七律·和周士钊同志》:
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4、《水调歌头·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在这四首诗词中,毛泽东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来写眼睛。你看,“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对眼睛观察的多么细致和传神,极妙地表达了欲走不能、不走不行的离别时的复杂感人的心理活动。在这首词中还有一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往事如烟,误会似雾,都从眼前奔涌而过,通过一场夫妻间小小误会,更增加了彼此的感情,“吾与汝”可“算”是“人间知己”了。一个“眼”字,涵盖了多么丰富的情和义。
一九五六年五月,毛泽东三次横渡过长江,六月份填《水调歌头·游泳》词一首,以记录当时所见所想所感。词中唱吟到:“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极目”者,纵目、放眼者是也。全句即是说:纵目力所及,向远处望去,感到天高地阔、宇宙无穷。一个“极”字,很是传神,说明此时不是一般意义的“远望”,而是含有搜寻、尽力之深意。历史巨人雄视万里的气魄和胆略,跃然纸上、尽落笔底。
(三)
除了上面谈的用动词和名词(名词的动用)来反映视角艺术的两种情形以外,大量的则是不用动词和名词,而是用直观、客观的视角效果,来展现壮丽的历史画卷和惊天动地的现实场面。此类情形仅举三例以概之:
1、《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2、《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3、《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
在第一首词中,没有出现“看”、“望”等动词,也没有出现“眼”、“目”等名词,但短短的四句所描写的,全是眼中景。气势是宏大的,场面是全景的,视角是开阔的。你看,“九派”“范范”浩渺,横“流中国”,“一线”“沉沉”,纵“穿南北”,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丽河山,毛泽东尽收眼底。可以说,前两句是概写,后两句紧接着镜头拉近,视力渐收,先“烟雨”,再“龟蛇”,后“大江”,依次写来。
第三首诗,也是如此,第一句将雨后彩虹的七种所见颜色和盘托出,非常用动人,读来也抑扬顿挫,锒锒上口。面对眼中所见的此情此景,不免使人思绪万千,发出诘问——“谁持彩练当空舞?”。后两句又是眼中所见之景,“雨后”又是“斜阳”,远看“关山”,显得苍绿而可爱。
毛泽东的诗词,从内容上看,有一大特征,就是前面写眼中所见之景,再舒胸中奔涌之情,后发头中精辟之思(议)。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上面三例中的情况,也是这样,先写景后抒情,再舒胸中之议,读来颇引人注意,自然亲切,把其中深奥的道理,贯穿于浅显地说理之中。


细细体会毛泽东诗词中的视角艺术,可以深深地感到一代伟人那种不凡的情环、不凡的气度,正是:雄视万里,出神入化“指点江山”;纵观千古,才思飞扬“评说功罪”。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所有跟帖: 

以前看过冰心析主席诗词中的“万”字,这篇比那篇更肉麻 -杨乃武- 给 杨乃武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30/2009 postreply 11:53:07

诗词中的视角艺术,好。 -团团赚- 给 团团赚 发送悄悄话 团团赚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30/2009 postreply 14:09: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