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二七挽诗:
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
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1923年,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章。在震惊中外,举世瞩目的二七大罢工中,京汉铁路全线有52位烈士壮烈牺牲,其中36人在武汉遇难,这里面包括著名的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和总工会法律顾问、大律师施洋。还有更多的名字也不应该被遗忘,比如江岸平车厂铜匠刘寿真。
一
1923年2月3日夜里,46岁的刘寿真在床上辗转难眠。这个靠微薄工资和卖饼子油条为生的穷苦工人还有另一个身份———江岸铁路工人纠察团的队员。白天京汉铁路总工会关于大罢工的决定还回响在耳边,刘寿真不免下意识地摸了摸靠在床边的一根枣木棍———那是发给工人们自卫的武器。
2月4日凌晨4点,天还没亮,刘寿真就披衣起床了。外面渐渐有了人声,工友们已经开始向预定的地点聚集。仿佛预感到什么,刘寿真破天荒地叫妻子去外面买来一碗三鲜面,那是他平日从来不舍得吃的。吃过面,他拿起枣木棍,就要出门。妻子和母亲从他凝重的表情中感到了不同寻常的意味,两个女人一人抓住他一只手,想要拉住他不让他走。刘寿真一把挣开,说道:“革命不革命,就看今天!”
在汉口一条狭窄而破旧的小巷里,刘寿真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在汹涌的时代洪流中,城市的风暴正愈演愈烈。
就在这一天,大罢工开始。2月7日,罢工工人遭到了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短兵相接中,担当举旗手的刘寿真冲在最前面。反动军警第一刀砍下,他的左臂没了;砍第二刀的时候,这位血性汉子的头颅离开了身体……
二
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城市的面貌早已沧海桑田。当年的浴血之地,如今被人们称作二七路———因纪念这次大罢工而得名。
城市繁华的触角还没有在二七路一带完全舒展,刘寿真的那间老房隐匿于市井阡陌之中,并不好找。在桃园社区居委会熊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在几条曲折的小巷中穿行。在一间低矮逼仄的老房前,我们停下脚步。桃园新村88号,刘寿真的孙女———已是白发苍苍的刘秀兰———和她的儿子、孙女就住在这里。
老房不大,光线暗淡,两张木床、一个老式衣柜、一个五屉橱和一张旧书桌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刘秀兰的孙女刘璐,是二七中学高二的学生。我们去的时候,这个月收入只有600多元的三口之家正在为她的学费发愁。
刘秀兰还保存着爷爷的遗像。相片上的刘寿真没有左臂,头颈之间依稀可见缝合的痕迹。“爷爷死后,爸爸把他的尸首找了回来,请汉口头道街的一个皮匠将头颈缝合……”说起往事,刘秀兰老泪纵横。
三
刘寿真的壮烈牺牲给这个家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悲伤”二字。在刘牺牲后不久,因为时局混乱,他的两个女儿相继失踪。为防止反动军阀的报复和屠杀,仅剩的一个儿子不得不回到农村老家躲藏,才得以保全性命。
现在,刘秀兰是烈士身后的唯一继承人,本该出嫁的她招了一个入赘的丈夫。“现在我的儿子、孙女都姓刘”,让爷爷的根脉和姓氏得到延续,刘秀兰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身为烈士的爷爷。
和刘寿真家的情况类似,二七烈士们的后代也经历过一段腥风血雨的日子。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父辈的壮举逐渐消弥于岁月之中时,他们也还原成城市中普通的一员。二七纪念馆的王汉生馆长告诉我们,当初烈士们的后代后来多半都还在为中国的铁路事业默默奉献,像林祥谦的长孙林耀武就在福州铁路车辆段工作。
离刘秀兰家老房不远的二七小路上,有二七纪念馆在搬迁到新馆前修建的一座纪念碑,它有着建于1956年建筑的所有特征:厚重、刚劲、威武,积淀着沉沉岁月。
围绕碑石一圈,基座上一围汉白玉浮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那反映“二七”风云的烈士群像正中心,有一位旗手,魁梧挺拔的身材,执旗傲立,怒目远望,看上去有些眼熟,“这不是刘寿真吗?”同行中有人问。是啊,在一段用雕刻来凝固的记忆里,我们不知不觉又和历史相遇了。
漫漫风雨洗苍黄,其实,历史从来不曾离去,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背景]京汉铁路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亦称“二七”大罢工,是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得组织京汉铁路全路总工会的政治权利而举行的罢工。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2万多工人全部罢工,1200多公里铁路顿时瘫痪,给军阀政府以迎头痛击。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集大批军警对工人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领导罢工的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惨遭杀害。“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二七”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顶峰,它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二七”罢工的失败,也使党逐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链接]
作为“二七”革命的发生地,武汉有许多相关的纪念场所。它们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静静地安守都市丛林。
■二七纪念馆:位于解放大道2499号,馆前有一座23.27米高的纪念碑。一个取材自江岸京汉铁路工会会员证徽章的、金色的带着翅膀的车轮雕塑置于碑顶。
碑石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毛主席一生只为两座纪念碑题词,其一是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另一块即这块“二七烈士纪念碑”。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位于二七路上的一座乌瓦青砖的老式武汉民居。1923年在这里,聚集了林祥谦、施洋、林育南、项德隆等党和工会的著名领袖人物,开会,起草宣言、电稿,编写宣传品,它像一颗搏动有力的心脏,牵动着武汉革命的热血和激情。
■施洋烈士陵园
洪山上施洋烈士陵园环境优美,进入陵园,在青翠背景的正中央,是施洋的雕像,雕像上刻着董必武的挽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雕像身后,三段均为二十七级的石阶层层而上,一直铺展到“施洋烈士纪念碑”的脚下,那里,有英魂长眠的坟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