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来源: 走马读人 2009-07-11 12:15: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725 bytes)
季羡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這是一篇關於最近逝世人物的文章。 (逝世於:2009年7月11日)
一些資訊可能會隨著事實的增加而快速更新,例如人物死因及與其相關的事件。
季羡林
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別名: 希逋

齐奘

性別: 男
出生: 1911年8月6日(1911-08-06)
大清国山东省临清市
逝世: 2009年7月11日 (9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配偶: 彭德华
學歷
中華民國清華大學西洋文学系(1930年--1934)
西德哥廷根大學(1935年--1941)

經歷
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1946年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6年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属学部 哲学社会科学部[1]
专业 社会科学部
当选年份 1956年
主要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印度简史》
《現代佛學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

得獎
印度公民荣誉奖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2],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學終身教授、輔仁大學教授。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學名家;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参加一造反派组织,继而遭受迫害。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

他自评:“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2009年7月11日于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岁。[3]




目录 [隐藏]
1 履历
2 学术领域
3 书目
3.1 翻译
3.2 学术著作
3.3 散文随笔
4 評價
5 参考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编辑] 履历
1923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4]。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4]。
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任山东济南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从梵文权威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Ernst Waldschmidt)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4]。
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4];
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西克(Emil Sieg)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2];
1956年,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2];
1973年-1977年 翻译完成《罗摩衍那》。
1978年复出,续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2]。
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4]。
1999年,應聖嚴法師之邀,赴台訪問,並祭拜胡適墓園,撰寫《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5]。
2003年起,因病入住北京三○一醫院。
2008年1月,季羡林获“印度公民荣誉奖”[6]。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三○一医院,享年98岁[7]。其子季承称季羡林因心脏病突发昏迷,而后抢救无效而去世[7]。

[编辑] 学术领域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编辑] 书目

[编辑] 翻译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沙恭达罗》
《五卷书》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编辑] 学术著作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印度简史》
《現代佛學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
《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華書局 1985年 ISBN 7-101-00644-2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华蔗糖史》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1272846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
《敦煌學大辭典》

[编辑]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ISBN 7-208-03280-7
《季羡林散文選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
《人生絮語》
《天竺心影》
《季羡林談讀書治學》
《季羡林談師友》
《季羡林談人生》
《病塌雜記》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1月初版 ISBN 9787802282179
《忆往述怀》 2008年5月第一版
《新紀元文存》 (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 2003年8月第一版 ISBN 962-238-327-0

[编辑] 評價
季羡林在大陸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對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辭這三頂“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8][2]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頒獎詞中稱:“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9]
溫家寶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10]。他稱:“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11]


所有跟帖: 

回复:季羡林 -yma16- 给 yma16 发送悄悄话 yma16 的博客首页 (95 bytes) () 07/11/2009 postreply 13:38:58

那是文革前,文革后就些点牛棚杂记之类 -杨乃武- 给 杨乃武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1/2009 postreply 22:35: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