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德怀“严斥”到万里流泪 -ZT

来源: 2008-12-07 22:18:0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两件事,中间相隔了十多年,一 它见证为什么必须进行改革。
  《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说,彭德怀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工地访问农家时,遇到一户家中三个女人穷得只有一条裤子下不了炕的事,彭德怀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严斥身边的一位公社干部说:“公社里还有这样穷苦的老百姓,你这个当官的倒先富起来了,过上好日子了。这在国民党里做官可以,在共产党里做官就不行!如果我们当官的自己先富起来,而不去管那些穷人,这就违背了当年我们革命的宗旨,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我们自己就要垮台的!”
  对彭德怀的这番“严斥”,人们可以生出许多的感慨。彭当时自己的处境也不妙,他是以待罪之身来四川搞三线建设的。他心知肚明,新中国建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穷得没裤子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拿今天的话说,一个当地的官员,固然应该关心属地的贫困户,当官不能先富自己。但这个穷的责任又岂是区区一个公社干部所能担当得起的!不从根本上纠正我们的做法,穷得没裤子穿的又岂止是彭德怀所看到的这一家?
  果然,十多年过去了,“文革”结束了,临危授命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又看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类似情况。当时,万里带人到安徽最穷困的淮北地区视察。他的车队在路上走,忽然看到路上有个小伙子,这么冷的冬天,就穿个连扣子都没有的空心棉袄,腰上系一根草绳,棉花全露了出来,明显就是一层单布。万里想,这么冷的天,他这身打扮,说明他一定有困难。万里下车问小伙子:“你有什么困难?”小伙子说:“填饱肚子。”万里想,一个壮小伙子,填饱肚子应该没什么困难!于是又问:“你还有什么困难?”小伙子说:“把地瓜干换成粮食,还是填饱肚子。”万里万没想到还是这样的回答,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他招呼身边的人,不走了,咱们到就近的村里去看看。
  进了村里第一户人家。家里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带着两个女孩子,一个十二三岁,一个十七八岁,披着麻袋片,蹲在灶台边。万里喊:“老人家!”“老人家”没理他。万里以为是老人耳聋,于是又提高声音喊了一声,“老人家”还是没理他。这时后面的同志有点沉不住气了,帮腔说:“这是省委书记,看您来了,您是不是站起来?”老人家这才慢慢站起来。可是这一站,万里目瞪口呆得合不扰嘴了——老人没穿裤子。万里招呼两个小姑娘过来,两个小姑娘也不理他。又喊了两声,还是不起来过来。跟随的人看到了,说:万书记您别喊了,两个小姑娘也没穿裤子。
  万里走出来,又进对面一户人家。这家就一个中年妇女,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万里说:“你的孩子呢?”妇女说:“出去玩了。”万里看她说话的神色有些不对,想看看这家人吃什么,走过去揭开她的锅盖。这锅盖不揭还好,一揭又吓了万里一大跳,里面是什么?是两个小男孩互相拥抱着躺在锅里。淮北地区,农户家都有很大的铁锅,因为天太冷了,妈妈怕把两个孩子冻坏,就把他们放在锅里,靠做完饭后的余温烘着这个锅,再盖上盖保温。
  他们的衣服哪里去了?他们的棉衣、棉裤,甚至单衣、被子,都换吃的了。人到这个时候,不被饿死是最重要的,“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
  没来视察之前,万里就想到淮北的老百姓会很困难,有些人可能过不了这个冬,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老百姓会困难到这种地步。他的眼泪止不住又流了下来。
  好了,值得庆幸的是,万里看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已经不是彭德怀那个时代了。要改变他们各自所看到的状况,彭德怀除了那治不了本的“严斥”外,不可能还有其它的作为。其它作为,他在庐山会议上作过这方面的偿试,但无情地失败了。万里看到这种状况的时候,能从根本上改变的曙光已经来临。时代注定万里要成为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与领导者。顺应时代潮流,一切从民生出发,这是领导者最伟大的品质。于是,万里一到北京,就直接去了邓小平家里…
  现在我们看到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开始?为什么那几十户人家人人按手印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秘密协议,没有立即变成一张被纠正的废纸,没有再被打成是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证?为什么从没有裤子穿,“填不饱肚子”,很快就有了“要吃米,找万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 “围城杂文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zawen.net/html/2008/01/2008-01-08-19-5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