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过,舞阳钢厂尚未开工,就在计划书上“搬迁”了几次,大概也没多花多少钱,到底没动工了。
到了七十年代初,形势一片大好,这句话倒是几十年一贯制的适用,定下来将中国最大的宽厚板轧机放到河南省舞阳县的石漫滩水库旁边,建钢厂的三要素: 煤铁水,靠近平顶山,没不是问题,舞阳县有个地方叫铁山庙,据说是供奉历史上比较早开始炼铁的“将军”, 说明这块地方有铁矿,至于水,离上亿立方的水库几华里,关键时候学大庆肩挑手提,发扬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 也能解决水的问题。
成立了指挥部, 省军区司令张树芝少将担任指挥长。
各路人马开进来了,地质部门找铁矿,铁道部门勘察设计修建通道平顶山的铁路,主题钢厂的设计由北京钢铁设计院负责,第六冶金建设公司管建设,生活配套有地方政府担当。
钢厂的建厂职工,基本是由四个地方来的,酒钢的392厂,就是原定的宽厚板轧钢厂,地点变了,人员基本上都到了舞阳,其中最早的元老还是第一次更换厂址时从齐齐哈尔钢厂(原北满钢厂)调去酒钢的,也有直接从齐钢直接调到舞阳的,另外从包钢和武钢也调了些人,后勤行政等也从地方政府调了一些人,总共好几千人。
开始一段时候,按当时的说法应该是“先生产后生活”的, 其实真的是办不到的,建厂不是钢厂职工的事,而冶金建设公司一开始来的人是不带家属的,钢厂的则是老婆孩子一起来的,冶建一部分人搞建设一部分人搞后勤吃饭等等,钢厂的人大多数主要只好先生活了。
四部分人来源不同,武汉是个大城市,调来的人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单身”,就是1958年从河南招工去的, 但在河南农村娶了老婆,这一下好歹离家近些了,还有武钢的职工为了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上山下乡运动,调来山沟可以带一个孩子当工人。
包头呢,虽说地处塞外,但毕竟也是个不小的城市,来到山沟是有利有弊。
齐齐哈尔钢厂的人,咋觉得离开了冰天雪地吧,山沟就山沟吧,即便在齐齐哈尔的时候,也不是在市区。
只有那392厂来的人,兴高采烈,在那儿也是山沟啊!
各有所图,各有无奈之处,来到了这个山沟沟,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小山沟里。在全国的食品供应条件下,居然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
武汉也许还OK,齐齐哈尔,甘肃,包头,原本就是食品生产和供应不好的地方,想着河南是出过焦裕禄的苦寒地方,即便气候比西北东北内蒙好, 吃的东西能好到哪儿去?!外加对农村无时不刻产生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严厉,河南也许就是蔬菜品种多些而已。
没想到的“而已”,把大家伙吃得满嘴冒油!
那些年的全国, 也许河南也许是对自由市场管得最松的地方,舞阳似乎就没怎么管,山沟沟自由市场还挺旺的。
那些人说起来73-74年的日子,甘肃包头齐齐哈尔,老乡们悄悄地提个篮子偷偷地跑职工宿舍去卖,两毛钱一个!
到了舞阳的山沟里,大明大方地摆摆街上买4-5分一个, 当年的小公鸡到了十月左右长到斤把,五六毛钱一只,农民上山打来的野兔也就七八毛钱一只大的足有二斤重!
除了大冬天,其余时间蔬菜品种也很多很便宜,冬天蔬菜比更北方的地方好些,但冬天的时间短多了呀,关键是可以到自由市场上买到,而且只要不管或不太管自由市场,竞争就会降低物价。
当然这样的话,就表示了形势不好,而且有可能造成资本主义复辟,别看老百姓这阵吃得不错,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
宣传部门的人再说什么自由市场会是人们吃二遍苦, 但挡不住的是他们也去自由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前也没问一问卖家的成分。
直到现在, 我问了还在那儿的同事同学,那儿老乡的日子咋样,回答说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