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雅趣

父亲喜欢篆刻,十几岁就有习作,直到1995年去世那年。

 

这三方印,是老父亲留给我的,是他生命中最后的篆刻作品。

 

中间最大的一方( 5.5x 5.8cm ),司马迁《汉书·报任安书》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边款:乙亥春日   石叟于北美波兒云  时年八十。


父亲上高中那会儿,省常中教国文的吴樵长先生通今博古,讲《史记》,讲太史公司马迁,“生动有趣,启发学生于有意无意之间。”

老师播下的一粒种子,风雨相随几十年生生不息,成为父亲的精神图腾。迟暮之年,父亲以太史公这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刻印铭志,表达他始终不懈的追求,功夫在篆刻之外。

父亲的札记和诗集中,有不少关于金石艺术的心得体会,其中最多的是对吴昌硕作品的研究。

1978年父亲自制《里千印存》,宣纸小开本,集四十余年的作品。父亲的朋友潘渊若老先生题字,称赞父亲是工力深,气韵雅的篆刻家。


2005年我回国,在北京编了一部《马里千治印》。

父亲手制的遗作,凡是能找到的都收集整理。加上从父亲的抽屉缝里抠出来的拓片,数了数一共207枚。

 


这个“恨二王无臣法”,就是从抽屉缝里挖掘出来的宝。

 

《治印》按《里千印存》、印章、拓片的顺序排列。封面自己设计,其中的“马里千治印”是集字,取父亲的几处墨迹拼出来的。版面设计参考“中国书店”的各种印谱,与众不同配了父亲画的写意水仙,古早,风雅,锦上添花。
靠二姐的人脉,职业美编王倩帮忙照相,排版,做成CD。一共印了六本,和姐姐我们大家留个念想,后来2009年又做补遗、释文和出处加在了后面。

释文中有这样一句,“马雍生印,边款:塞上春雪之晨  天纵”。一九四几年那个飘雪的春天,父亲在为他幼小的二女儿刻印。流亡塞上兰州的日子不止苦难,还有诗情和雅兴。

回想二十年前,文化古都得天独厚,我“h老北京”如鱼得水。琉璃厂、大钟寺、中关村书城几进几出,在荣宝斋买的印泥的包装纸到今天还留着呢。王倩推荐的三里河私营印刷社,没有签约,也不用书号,做好的CD递进去,没几天就印成书了。就这么简单。

难的是读懂那些印文。有不认得的字,就到刻印的铺子里去问,或者上网请度娘谷哥帮忙,另外还买了本篆书字典方便查找,点滴收获积少成多。这是我思念的最好表达。

 


“苦鍊,功夫在诗外,画梅乞米,生于北京,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古为今用,江山如画,常州人,延陵里千,雍生之印,真堪托死生,历劫不磨,马里千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金石气韵,书卷风流。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3:05:34

谢谢赏评。父亲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非常难得 -燕山吴人- 给 燕山吴人 发送悄悄话 燕山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3:38:20

真好啊。我有两方好石头,一直没想好要刻啥,看令尊的印,忽然想刻孤舟蓑笠 -哪一枝杏花- 给 哪一枝杏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5:37:28

杏花同学,孤舟蓑笠有意境 -燕山吴人- 给 燕山吴人 发送悄悄话 燕山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6:03:11

:) -哪一枝杏花- 给 哪一枝杏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6:17:03

令尊武进人? -信笔由墨- 给 信笔由墨 发送悄悄话 信笔由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7:37:45

信笔同学,是的。你也是吗 -燕山吴人- 给 燕山吴人 发送悄悄话 燕山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8:15:56

我怎么不会回跟帖,缩进一格那种,笨死算 -燕山吴人- 给 燕山吴人 发送悄悄话 燕山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5/2025 postreply 18:25: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