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卜爱”与旗手之“鲁迅”

1939年学生时代,以及1949年前后,父亲里千在上海业余办科普杂志,先后有《科学生活》,《汽车与公路》,《现代公路》。

父亲(前排中)与上海交大的同学们


《现代公路》出版社,上海四川北路,常务编辑马家驹(父亲字里千)

他的自传中说,有时候稿源不足,就自己动笔。父亲用过各式各样的笔名,比如说卜爱,唐遨,冯无水,等等。
“冯无水”,显而易见马先生拿他自己的姓开了个玩笑。
“卜爱”,则效仿周树人的“鲁迅”,也是取母亲的姓。“卜爱”,发音与“博爱”很近似。
父亲的自传里还说,大学“课外常读些有关史地传记生物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如鲁迅的杂文、吴祖湘的西柳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小说等),也喜欢搞搞旧诗词。”

三四十年代,旗手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

谱写科学的春天(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https://sjtuhistory.sjtu.edu.cn/info/1011/1412.htm
……
1939年春季,毕业前夕,我和1939、1940等届的几位同学又发起创办了另一本刊物,即《科学生活》。经费来源采取集资的办法,邀约同学约100人,每人出资5元,凑成约500元,就算是开办费。担任编辑工作的先后有马家驹、王安、杨嘉墀等同学。王安毕业后赴美,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电脑发明家。杨嘉墀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著名的“863计划”倡议人。文章执笔者几乎也全是交大同学,他们之中有的能写出很好的有思想性的科普文章,如韦文林;有的已经逝去,如傅积和;有的远居海外,如杨天一、朱琪瑶;有的已久无音信,至今令人怀念不已,如 潘 君牧、樊养源。同学汤心豫等则写了几本小书《能的故事》、《空气和水》和《房屋与路》,文章风格清新,由巴金 先生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科技和科普期刊在上海纷纷出刊,其中由交大校友主办的就有多种。

《现代公路》杂志是校友马家驹主持的。在交大机械系执教的张烨校友创办了《汽车世界》,两本杂志后来合并为《汽车与公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