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Tsung-Dao Lee, 1926-2024)是一位杰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与杨振宁一样,对现代物理学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他是否“更爱中国”的看法,主要源于他在后半生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所倾注的巨大心血和做出的实际贡献。
李政道生平与主要成就
- 早年经历: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在抗日战争的影响下,他的学业曾断断续续。1945年,他辗转到达昆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1946年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科学贡献:
- 1956年,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挑战了当时物理学的基本假设,这一理论很快被实验证明。
- 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
- 他在粒子物理学、量子场论、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工作。
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和特殊贡献
许多人认为李政道更“爱国”或更心系中国,是因为他将自己后半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帮助中国发展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与中国政府高层建立了直接沟通渠道,推动了多项重要举措:
- 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李政道积极推动中美两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合作,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一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使中国的相关研究走到了国际前沿。
- CUSPEA项目:他倡导并亲自负责“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项目”(CUSPEA),从1979年开始,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中国物理学生赴美深造,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他对每一轮学生的申请和生活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 建立博士后制度:1983年,他建议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并促成该制度于1985年在全国正式推行,这对完善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 创办少年班:他积极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青少年科学人才。
- 建立李政道研究所: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旨在建成世界顶级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他担任名誉所长并持续关心研究所发展。
他曾说:“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和安慰就是能够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李政道虽然是美国国籍,但他一生未曾放弃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相比之下,杨振宁直到晚年才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定居,这使得坊间有时会有两人“谁更爱国”的比较和讨论,但两位科学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