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福州路杏花楼广告
猪油菜饭,原本是上海本地一道平民食物,猪油咋的也比肉便宜, 吃不起肉的下层人士,饭里面加一勺猪油,油光光香喷喷,挺过瘾,用上海话来形容:“油水蛮足”!
三千七百老人民币, 相当于人民币改革后的三毛七分一“客”, 记得小辰光上海大小馆子包括包饭作饭摊头,食品都是论“客”卖的,好比美国论“ordrer", 大致上就是一人份,因为很久以前上馆子只喊一样东西的,基本都是青壮年男性,所以其“量”需让一个男人吃饱, 当然拉老虎榻车踏三轮车朋友是不够的。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论“两”卖的,应该是三年灾荒那阵,随着半两粮票的问世,以前买“一根油条”即可,买生煎馒头则是说“两客生煎”。
相当于后来的“三角七分”,对那时的普通工薪人员,是笔不小的开销,那时的工资水平较低,一个“正工程师”大约在一百二十块一个月,所以到杏花楼吃一客猪油菜饭,不如到面摊头吃两碗阳春面,最多两角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