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爱玲的出逃说起

来源: 2025-11-08 18:02: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张爱玲在一九五零年从中国出逃的故事在网络上很受追捧。她在一次文艺界的的代表大会上看到与会代表单调统一的着装,敏锐地洞察到了整个社会的变迁,随即毅然决定寻找机会离开中国。张爱玲由此得以全身而退,并且能够在美国继续她的写作生涯。相比之下,其他一众文化人物未能预见灾难即将来临,不幸经历了随后惨烈的浩劫。

 

通常落落不群的人物,才容易有这种卓然的洞见。任何一个被时代流行的宏大叙事所迷惑的个体,很容易成为当下洪流中的推波助澜一员,很难有脫离主流思潮的想法。比如同是来开会,穿着列宁装的丁玲,反而会提醒张爱玲的不合时宜。然而张爱玲始终就是一个不为任何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所动的人。她连胡兰成都可以嫁。在那样一个抗日救亡的时代,她的作品却是"倾城之恋"和"色戒"。青年人的血肉之躯,是适宜用来谈情说爱的。哪怕主流的叙事是把血肉之躯当作砖头石块,来筑成新的长城,在张爱玲的作品和人生里一概看不到。恰恰相反,她的小说人物和她自己一样都充满了对主流叙事的反叛。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自不待言,在小说里从未被主流救亡思想影响。色戒里的王佳芝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抗日救国的理想一开始完全占据了王佳芝的意识,控制了她的灵魂,以至于她意无反顾地接受色诱汉奸易先生的危险任务。此时人性的本能只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压制,蛰伏但不曾泯灭。故事发展到后来,血肉之躯的本性觉醒之时,由宏大叙事构建的信仰便土崩瓦解了。结果是,西施或貂蝉倒戈了。这样的事件在漫长的历史一定是发生过的,但是在男性视角主导的记录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史书里的西施和貂蝉都克尽职责,用她们的肉身去引诱男性肉身中的本能来完成更崇高的政治使命。

 

这样的故事终于在张爱玲笔下有了不同的演绎。在小说"色戒"中,诱饵王佳芝人性中的本能脱彊了。女主角的反叛颠覆了组织行刺的计划,更击碎了男性世界设定的游戏规则。所以她必须死。王佳芝在刑场上是错愕和迷惑的。判她死刑的是整个男性世界的规则。两方的组织都不能放过她。凭借崇高的意识形态的名义,王佳芝必须死。容不下她的,是整个由男性定义的世界观。

 

在王佳芝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张爱玲本人的价值观。张爱玲明确地知道,在一个崇高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切的社会中,一定不会有她生存的可能。这就是张爱玲令世人惊叹的逃亡故事的根本由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