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父亲的一段经历。1995年老父亲去世,沉睡了几十年的往事,从他的遗作,从网络,电视节目,一点一点开始慢慢复苏,带我走进一九四四。
1944年10月,抗战胜利前夕黎明前的黑暗,运输军需物资极度紧缺。那年父亲28岁,放弃了去美国实习的机会,任副领队远赴新疆边陲叶城,接运国外援助的抗日物资。
17辆卡车43人的车队从兰州西北公路局出发,由甘肃星星峽入新疆,往返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疏附(今喀什)、叶城、于闐(今和田),1945年2月回到兰州。

民国新疆地图
出生入死127天,往返近万里,运回轮胎1000套。所谓的“杯水车薪”,为西北地区以及驻军兰州的八路军十八集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
接运途中车行之暇,父亲一路坚持写日记。根据日记整理的《新疆行纪》,计十万字。
其中详细的工作记录,拎出来就是一部科考报告。写得最多的,是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的苦,斗罢艰险又出发。穿插当地的社会历史、风土民情,除了物产人口牛马羊等等一堆数字,还有玄奘的路,香妃的墓,熙来攘往的大巴扎。难得天好,霞起“山色苍赭”,夜静“刁斗无声”。途中“随手录下”的文字可是讲究,一点儿不含糊。
后来父亲为了这件事不幸蒙冤三十年,1978年才得以平反。对此父亲有诗作《落实》,“ 要为山河增胜色,老松加倍发青枝。”花甲父亲百分之二百投入工作,16年奉献,77岁才离开岗位。
在环境还不足够宽松的年代,新疆卫视宁照宇敢为天下先,导演了纪录片《驼工日记》,这条抗日大后方的万里风云路不再鲜为人知。影片2004年播出,父亲的毕业照以及日记手稿熠熠其中。

之后,央视各频道也陆续有纪录片肯定这段史实:包括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1频道、9频道、国际频道《东方主战场·第六集民族血脉、第七集大地坚韧》。2016年,科教频道《金城兰州》第五集。2021年,国际频道,《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二集家国天下》。
八十年前,父亲等五位“内地青年学子”,携手西北同胞,于危难中挺身,
热血西去边疆,
生死抗日救亡。
大漠冰河险阻,
敢问路在何方。
回望那一条通往边疆的西行路,父亲的身影依旧在远方,在凝视今日九州的阳光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父亲逝世三十周年
2019年初稿
2025年修改
———***———
注一:参考父亲的日记、诗集、书刊,刘宗唐、宁照宇、钮薇娜的文章(见百度谷歌)
注二:父亲接运轮胎的日记有三个版本,其中《新疆行纪》最为全面。
1,1948年,《接运日记》发表在《现代公路》杂志1948年第1卷第4期。
2,1949年10月,《新疆行纪》,在《接运日记》基础上修改,增补了前言、目录、别纪、外篇,计十万字,未曾出版。2008年收到三姐姐夫制作的CD。
3,1992年,《赴叶城转运盟国军援的经过》,应新疆文史办公室约稿,载入《盟国军援与新疆——新疆文史资料第24辑》(新疆人民出版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