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录(前篇四)

  皇太子刘义符经常与一群小人嬉戏游乐,谢晦对皇上说:“陛下春秋既高,宜当思考存万世大业,帝位至关重要,不可使非具才能者继承。”皇上问:“庐陵王怎样?”谢晦说:“让臣前去观察。”于是出访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很热烈地想与他交谈,谢晦不太愿意回答。返回宫中后报告说:“品德低于才能,非人主之选。”之后,刘义真被派出任都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

  五月,皇帝刘裕病重,召太子告诫他说:“檀道济虽有才干谋略,但无远大志向,不如其兄韶有难以驾驭的气质。徐羡之,傅亮,应该不会有异图。谢晦数度跟从我出征作战,相当懂得投机应变,如果有二心之事发生,必定是此人。”又下诏书说:“后世若有幼主,朝政一概委托宰相,不烦母后临朝。”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同被委托顾命。癸亥日(二十一日),皇帝在西殿崩殂。宋武帝刘裕生前生活清简寡欲,严整而有规矩,衣着住所,比布衣百姓还要节俭,游乐宴会非常稀少,嫔妃也极少。曾经得到后秦高祖的侄女,十分宠爱,而致使政事有所荒废;谢晦稍微劝谏,就立即把她遣出。钱财都存在外府,宫中没有私藏。岭南曾经进献筒装细布,一端有八仗,皇帝厌恶细布精美华丽,劳动人力,就让有司弹劾岭南太守,把细布退还回去,并且下令禁止岭南制作此类细布。公主出嫁,所送嫁妆不超过二十万,没有锦绣之物。宫内外严禁奢侈浪费,没人敢于违禁。

  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当时年十七岁,大赦天下,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立妃司马氏为皇后。皇后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

  魏明元帝拓跋嗣服寒食散,常年药性发作,灾异现象又经常出现,因此很忧虑。派中使密问白马公崔浩说:“近来,日蚀于赵,代,朕疾病经年不愈,恐怕一旦不测,诸子都年少,该怎么办呢?希望为我思量身后之计!”崔浩说:“陛下正值春秋富盛,很快就会痊愈,如必不得已,请让我说点愚劣的看法。自本朝兴起,不崇尚设立储君,所以从永兴开始,社稷几度濒临危险。如今宜当早建东宫设立太子,选拔贤良公卿以为师傅,左右可以信赖的臣子以为宾客朋友,让太子参与机要,主持军政大事。如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百年之后,国家有现成的君主,人民有所归向,奸邪平息,祸害就无从产生了。皇子焘年将十二,明睿温和,立长子为太子,是礼的大原则,如果必定要等到成人之后再做选择,会错乱天伦次序,是招致动乱的原因。”魏帝又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说:“立长子大家就顺从,置贤能大家就信服;焘是长子而且贤能,是天命所在。”魏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立太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居正殿临朝听政,是国家的副主。以长孙嵩和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在东厢,面朝西;崔浩和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人丘堆为右弼,坐在西厢,面朝东。百官聚集,由太子听政。魏帝拓跋嗣避居西宫,时时隐藏在后观察太子听政,听到太子能英明决断国事,大为高兴,对侍臣说:“长孙嵩是品德高尚的旧臣,历经四世,功存社稷;奚斤雄辩敏捷,智谋高远,名闻遐迩;安同通晓世情,处事干练;穆观了解政务,领悟我的心意;崔浩博闻强记,精察天人之关系;丘堆虽然没有太大能力,但对公家专心谨慎。以此六人辅佐太子,我与你们巡行四方,讨伐叛逆,安抚顺服,足以得志于天下了。”太子处理政务英明决断,群臣有时有所疑虑,向魏帝拓跋嗣禀告,魏帝说:“此非我所知,当由你们的国主(指太子)来决定。”

  七月乙酉日(初八),南宋埋葬武皇帝刘裕于初宁陵,庙号高祖。

  当初,魏帝闻听高祖刘裕攻破长安,大为恐惧,派遣使者请和,从此每年两国互派使者彼此来往不断。到了高祖死去,当时南宋的殿中将军沈范等正出使在魏国,因高祖死而返回南宋,走到黄河,魏帝派人将他们追捕捉拿回去。魏帝召集群臣商议发兵攻取洛阳,虎牢,滑台。崔浩劝谏说:“陛下不因刘裕骤然兴起而依然接纳他的使者和进贡,刘裕也敬慎事奉陛下。如今他不幸死亡,马上乘丧事之机讨伐他们,虽然能有所收获却不足以为美。而且以国家今日之实力也不可能一举攻取江南,反而徒有伐丧之名,我私下为陛下觉得不值。臣以为宜当派人前往吊祭,慰问他们的遗孤,体恤他们的灾害,使我们仁义的名声传遍天下,则江南不攻自服。况且刘裕刚死,他的伙伴没有散离,兵临其境,他们必定相帅拒战,我们未必能够成功。不如暂缓,等待他们强臣争权,变化和灾难必然出现,那时我们下令出兵,可以兵不疲劳而坐收淮北。”魏帝说:“刘裕当初乘姚兴死而灭后秦;现在我乘刘裕死而讨伐他们,有何不可?”崔浩说:“不然,姚兴死,他的诸子相互争位,所以刘裕乘隙讨伐。现在江南没有嫌隙,不可相比。”魏帝不听从,派司空奚斤,交州刺史周几和广州刺史公孙表一同领兵入侵南宋。(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