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传统照明主要使用植物油加上棉线捻成的灯芯。这种灯亮度很差,即所谓的“一灯如豆”。而且使用时需要经常剪去烧焦的灯芯,用起来比较麻烦。
五口通商后,煤油灯进入中国。开始是专供租界照明, 因其便捷实用,迅速普及开来。当时供煤油灯使用的煤油全靠进口,故被称为“洋油”。
洋油(煤油)价格非常便宜,1879年,汉口茶油每担5两6钱,大麻油每担5两4钱,而洋油每担仅为2两8钱,一担国产油能买两担洋油。又有记载说菜籽油的价格大约是120文一斤,而煤油只要65文一斤。
洋行通过层层代理,将销售网络一直铺到中国乡村。大洋行服务相当规范且优质,亚细亚集团内部发行的《石油手册》中规定:只要是能带来生意的客人,哪怕是穷乡僻壤的火烛小店,洋行也要求雇员降尊纡贵,“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免有伤他们的感情”。
为了更方便地推销煤油,美孚石油公司还开发了一种带有玻璃灯罩的罐式煤油灯,任何人只要购买他家煤油,就免费配送一盏高档玻璃罩煤油灯。这种温情脉脉的低价、加上赠送煤油灯的营销组合拳,清末老百姓哪里能接得住,洋油也顺理成章地统治了沿海地区市场。在1863年,煤油输入量为2100加仑(1加仑等于3.7854升),1886年增长为2300万加仑,1893年就达到1亿加仑,到了1911年,进口量更是高达2.36亿加仑。
在1882—1883年镇江商务报告里曾经提到:“在各条约口岸周围相当大的区域内已经普遍使用煤油了……每个村庄都有廉价的煤油灯”。1886年的商务报告中更是说到:“过去天黑就停工的行业现在有许多在夜间也工作了,穷苦的读书人也能在夜间燃点煤油灯……鞋匠、磨工、裁缝和木匠,在夜间全都使用油灯。”
据记载,在靠岸港上海,因为运费便宜和竞争激烈,价格维持在0.06元左右一斤。当时一元能换当十铜元128枚左右,也就是相当于约90文钱一斤。而在内地煤油就贵了,临近天津港的北平煤油是一块钱七斤,一斤就是1/7=0.14元,是上海港的两倍多。
到了民国时代,煤油成为了生活必需品。市场由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以及亚细亚石油公司共同控制。其中,美孚公司资格最老、规模最大,亚细亚次之,而德士古规模较小,最晚进入中国市场。
在“三大行”联手控制下,中国煤油销售量一直比较稳定。在1928年,中国的煤油进口量是2.63亿加仑,仅比1911年时的2.36亿加仑略高 。
三大石油公司为了垄断市场,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商定了在华各公司每年销售比例。比如在华北市场上,历年平均销售额大约为:美孚40%,亚细亚25%,德士古35%。
这三家巨头联手控制价格保证利润,同时一起打击外来竞争者。
1925年美国大明火油公司在天津成立,它的“银箱”牌煤油立刻被三大巨头抵制,最终由德士古将该公司兼并。香港的胡氏兄弟公司创建“蝴蝶”牌煤油,价格便宜而且质量不错,结果被三大巨头联合降价导致其破产。而中国商人经营的光华火油公司,也被联合打压,最后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将全部油池、油栈卖给三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