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两周年忌日, 中国网友在各大平台以隐晦的方式纪念总理

网友隐晦表达对李克强总理的悼念。
图一:原神“刻晴”的遗照,图二:禁止游泳,暗示李总理死因。 图三:李总理生前翻译的书籍。
10月27日,网友在各大平台以隐晦的方式纪念李克强总理。

Image 

其实中国人什么都懂:回忆李克强死的那一天(转)

我还记得2023年10月27日那天我醒过来,所有APP都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密集度,推送同一条死讯。
李克强这三个字,就这么直愣愣地杵在屏幕上,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陌生和荒诞。

那是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

这个名字,在过去的一年里,早已被静音、被边缘化。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打开了微博,然后是推特和Reddit。墙外赛博灵堂,热烈得跟过年一样。阴谋论和地狱笑话齐飞,键委们颅内高潮,所有人都在沉浸这场突如其来的盛大吃席中。

然而,与墙外这锅滚开的水形成恐怖反差的,是我的朋友圈——一片死寂的真空。
我的微信好友人数500+,但在那整整24小时里,没有一个人,对这件事公开发表任何评论。
没有蜡烛,没有“走好”,甚至没有一句阴阳怪气的“啊?”。
所有人都跟瞎了一样,仿佛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当然,你可以说那天腾讯把审查的电网拉到了最高级别,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屏蔽。
是,这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我想指出的是,这种整齐划一的、震耳欲聋的沉默,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谁也不捅破的真相:他们什么都懂。

他们可能说不上来复杂的权力逻辑,也可能分不清路线斗争的细枝末节。
但他们真的太懂了,用一种近乎畜生般的直觉,清晰地嗅出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被无数次政治运动锤炼出来的生存本能。

他们的沉默,不是因为无知,恰恰是因为知道得太多了。他们知道,为一个失败者的死而哀悼,是一种危险的站队
所以,一个这种级别的公众人物离世,他们一句话都不说。
家人们,这国你们不是爱得深沉吗?平时为个华为吵得面红耳赤,为个黑神话、哪吒2电影全球控评,外交部发言人放个屁你们都能品出大国智慧来。

怎么,总理没了,你们的键盘集体卡壳了?

不,他们的键盘没卡壳。恰恰相反,他们的键盘比谁都灵,可以说是内嵌了实时更新的敏感词列表,哪些能爱,哪些要骂,哪些必须假装看不见,都跟代码一样写得清清楚楚。
于是,我们看到了堪称21世纪奇观的集体行为艺术:装瞎。

那一天,朋友圈里的大象是如此巨大,但所有人都默契地绕着它走。
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
他们的懦弱,甚至都不是那种面对强权的恐惧。而是一种被长期驯化后,深入骨髓的自我阉割。他们是赛博空间里的战狼,现实世界里的静默羔羊。
所以你看,他们是太懂了。他们懂权力只认胜利者,懂历史只由胜利者书写,懂任何与主旋律不符的杂音都会被碾碎。他们用最精明的计算,最熟练的表演,为自己规避了所有的风险。

当危险真正来临的时候,平日里最喧闹的爱国者,跑得比谁都快,噤声得比谁都彻底。

沉默,才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国歌。

突然病逝后民众自发悼念

2023年10月27日,前总理李克强因突发心脏病,于0时10分在上海逝世,终年68岁。

据各地媒体的报道,在线下,大量群众自发进行悼念活动,以合肥红星路80号(李克强年少时住地)、郑州中央公园两地的规模最大,大批民众到场献花以示悼念,现场宛如一片花海,排队等待的民众不断。至于政绩乏善可陈的李克强为何能在身后收获如此多的感恩与怀念,其中一种说法是“全赖同行衬托”,即便是有心无力、无所作为,那也好过他人的加速倒车。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人们在哀悼一个希望尚存的时代”,许多人感叹李克强“活得郁闷,死得憋屈”,也从他的遗憾中看到了“十年间苦苦支撑却节节败退的自己”。

China Trauer um den ehemaligen chinesischen Ministerpr?sidenten Li Keqiang in Hefei

一个时代的落幕

很多人将李克强的去世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落幕[14]

一位网友在微博表示李克强的去世令她想到那个新世纪后中国繁荣成长的时代的结束。“他离开后,仿佛千禧世纪第一个10年的最后一段不可复制的璀璨岁月的残像,也跟着消散了” ,这位博主写道。

对于很多网民来说,李克强的去世也提醒了他们自己所处的这个令人感到疲乏无力的时代。“今天有多少人,看见了十年间苦苦支撑却节节败退的自己”,一条引起网民共鸣的微博帖文写道。

一篇名为《我们该如何告别》的微信文章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流传开。在这篇纪念李克强的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伴随着时代的落幕,关于这十年的争论或将持续,但不变的,我想是他诚恳谦和的笑容,因为那是他锲而不舍、恪尽职守、以实干来践行承诺的缩影。我想,这是最好的告别方式。”

Image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