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国军与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上海11月9日失守后,12月13日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总共投入步兵48个师,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约200架飞机参战。
日军先后有20万人参战,并有海军舰艇30余艘,航母4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
1937年11月5日,何应钦在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日本伤亡,《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报:40372名。此战,国军耗损嫡系精锐的60%。
淞沪会战是国军的既定战略,因京沪杭是国民党命脉所在。蒋百里曾对蒋介石说:“如果日军先占华北,再入西北,然后南下四川,顺江而下,走当年蒙古灭南宋的老路,则中国必亡。必须诱使日军将进攻的南北轴线改为东西轴线,使其溯长江而上进攻。这样,我军沿着长江节节抵抗,节节后退,才能最终阻止住日军的攻势。”此为淞沪会战必打的理论根据。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预料:“其(日军)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以掠夺我资源,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 为了南京的安全,1933年在京沪杭之间开始构筑大量的国防工事。重要的三条国防战线:第一条阵地带位于在吴江县至福山镇的吴福线。第二条阵地带位于无锡至江阴的锡澄线。第三条阵地带位于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线。还有与之一起开工的南京环形防御阵地和嘉兴到苏州的苏嘉线。
到7月中旬,日军已在华北集结兵力达五个师团,总计十万人以上,并配有数百架飞机和大量坦克战车。日军已经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等华北主要城市,控制了津浦线和平汉线。时南口会战进行中·,此时如中国军队不主动出击,那么,日军在南口得手,既可多种选择沿铁路线快速南进、切割中国,突然推至中国腹地,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进而入川。如出现这种状况,后来国府将退往何处?
我不敢说,当时的最高统帅部已具备这种战略眼光,但淞沪会战主动出击确实调动了日本军队。有利于中国抗战大局。
上海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力主先发制人。1937年7月30日,张治中向南京报告:“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下列征候之一,如:1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陆输送时;2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3敌在长江艇队来沪集会时;4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要,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
南京回复:“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
8.13,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主动进攻,试图把日军赶下海。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同时攻打日资公大纱厂。日军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日军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困兽犹斗,坚守两天,中国军队未能突破。
至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这时候,本应立即撤退,但是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却有这样想法: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且在有外国租借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
与此同时,蒋介石召陈诚到庐山,加紧部署。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政府转入战时体制,以大本营取代军委会。大本营最高首脑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担任。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其中上海、苏南、浙江为第三战区,由冯王祥将军任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淞沪战场的浦东方面,由张发奎指挥;淞沪近郊方面,由张治中指挥;江防方面由陈诚指挥。 转瞬之间,由张治中负责的淞沪战场,一下扩大为战区,并迅速增加兵力达三十万人。
当优势的中国军队对上海日军形成包围态势之后,天皇和日军统帅部都极为震怒,将华北一部兵力转调华中作战。9月上旬,将驻扎于大连的天谷支队、台湾的重藤支队增调上海;9月中旬,又向上海增派第3、第9、第13、第101师团,以及野战重炮兵一个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一个联队,迫击炮兵一个大队和飞行团等部队。
至9月中旬,日军在上海的兵力达十万人以上,重炮三百多门,坦克战车二百多辆,飞机三百余架,大小舰只七十余艘,以陆海空军在上海与中国军队进行立体决战。
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13万人。
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 双方陷入僵持,国军虽劣势,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日军取胜亦难。双方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双方需要从正面战场外作出一些策略来改变战局,国军除了继续增兵外,寄希望于外界调和停战,日军则寻求侧翼包抄的突破口。 11月5日,日军从华北调来8万人发动了金山卫登陆,登陆的三个师团从侧后方对国军主力形成了包抄之势,国军不支。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9日,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退。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随后半个多月,1933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构筑的三条防线都没用上。这些国防工事阵地内设置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建有射击、观察、通讯、交通、伪装、掩体、障碍等设备,以轻机枪、重机枪、战防炮工事为主体,组成环形防御体系。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尽量利用天然障碍物,辅以人工障碍,形成永备工事。 虽然有些工程尚未完工,已基本可投入使用,可以步兵营、团、连阵地为单位防御作战。减缓敌军的攻击速度!蹲在混凝土工事里面,总比溃退途中吃炮弹要强。三个月中,如能做好部署,是能够发挥出阻击作用,为南京设防赢得一些时间的。由于指挥失误,日军得以长驱直入,国军在南京-上海之间几乎无险可守。
虽然如此,中国军队的战略目的达到了。
同时,在军事战略上,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奋勇出击,使得日军数次增兵,继而大幅度扭转了卢沟桥事变酿成的战略被动态势,使得日军侵华防线渐由多种选择,搁浅至从京沪杭沿长江航道西进的漫长战线
国军队虽然参战人数多过日军倍余,但是,日军以海陆空优势火力十倍优于中国军队。所以,日军在数次增兵以后,能够以强势的立体火力配合地面突击,撕破火力极度贫弱的中国军队防线,最终,在以优势火力重创中国军队以后,对淞沪战场国军形成两翼包围态势,迫使中国军队不得不退出淞沪,放弃会战。
八十多年过去,回望这次战役,中国军队,虽败犹荣,虽败犹胜。战场上虽然丢了上海南京,客观上却最终为赢得最后胜利布局了战略方向。
在军事战略上,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奋勇出击,使得日军数次增兵,继而大幅度扭转了卢沟桥事变酿成的战略被动态势,使得日军侵华防线渐由多种选择,搁浅至从京沪杭沿长江航道西进的漫长战线。
国军队虽然参战人数多过日军倍余,但是,日军以海陆空优势火力十倍优于中国军队。所以,日军在数次增兵以后,能够以强势的立体火力配合地面突击,撕破火力极度贫弱的中国军队防线,最终,在以优势火力重创中国军队以后,对淞沪战场国军形成两翼包围态势,迫使中国军队不得不退出淞沪,放弃会战。
日军取得了淞沪会战的战役面上的军事胜利。但是,在战略面上,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以弱敌强,主动出击,争得了宝贵的三个月时间,。为此,中国方面还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时间,实现了工业、机关、学校等诸多抗战资源的战略大撤退。抗日战争的西迁大撤退,为后来的八年抗战奠定了宝贵的物资基础。
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陈诚在抗战结束之后所作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总结淞沪会战正面意义如下:
①长江下游的工厂物资得以撤退。
②国际上对我的印象为之一新,也使我国在外交和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效。
③打乱了日军的作战构想,强迫日军将主力转到湖沼山地间与我作战,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形之中,从而使我军处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④使华北的我军处于有利的形势之中,尤其是山西的我军有充分的准备抗击进犯的日军,使山西的日军始终不能西越黄河。而这一点,是我方战略上最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