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爷:杨振宁先生的是与非 九十年代我才对他另眼相看 原创 秦孙全耀

对杨振宁先生的印象,我一开始并不算好,甚至很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杨振宁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周恩来更是亲自接待。杨振宁提出想见毛泽东,毛主席便安排了约一个半小时的会谈,谈话内容涉及哲学与物理学。那次访华后,他回到美国,面对记者的政治提问,考虑到家人尚在国内,他不得不谨慎作答。于是他说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甚至“被误解”的话,比如“文革没有死很多人”、“中国领导人很明智”、“大锅饭的口味不错”等。后来他解释说,那是被假象蒙蔽,也是在保护家人。

 

尽管如此。但在当时的舆论中,他多少成了一个“圆滑的科学家”,机会主义者,活得现实。

 

更有一桩事,使他长期被误解。杨振宁当年曾私下向周恩来质疑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认为片中“存在偏见”。此话被四人帮的耳目利用,竟成了禁片的由头,也引发中意两国之间的外交风波。事后证明,杨振宁本人并未看过影片,他的质疑不过是道听途说,却被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放大成了典型的反华事件,一时间闹得上上下下全国共讨之。

 

安东尼奥尼不但是位意共著名党员,享有盛誉的世界电影大家,后来还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怪了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杨振宁为什么非要跟他过不去?

 

如果不是后来读到他对《易经》和中医的看法,我也许至今还停留在那种模糊印象里。

 

1995年,我读到了作家柯云路发表的《人体特异功能真伪之辩——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教授的公开信》,那时国内正热衷“气功热”、“特异功能热”,而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公开质疑伪科学、反对玄学化思潮,成为一股清流。那时我才开始正视杨振宁——他敢于得罪潮流,敢于在“全民神秘化”的年代说出冷静的话。

 

直到2004年,他在一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表讲话,我才彻底对他开始另眼相看。

 

杨振宁说:“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如果现在研究中医理论仍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中医学没有前途。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着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这番话震动了我。那种彻底理性、敢于解构传统的姿态,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是迎合民意的投机,而是以理性为信仰、以怀疑为尊严的知识分子。

 

杨振宁的一生,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教书育人无数,但他更大的贡献在于思维方式。他让我们懂得,科学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种不断自我修正、勇于怀疑的文明精神。

 

如今,这位103岁的老人辞世,我心痛至极。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是因为他象征着一种“纯科学”的气质正在远去——那种既能质疑传统,也敢得罪权威的精神。

 

有关杨振宁先生的是与非对与错,世人各有解读。但对我而言,真正值得铭记的,不是他得过什么奖、说过什么错话,而是他在理性与信念之间,始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清醒。

 

他走了,中国科学界少了一块基石。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块块扎根的基石,才不会都是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反逻辑思维,才足以扺制社会上流行的伪科学。

所有跟帖: 

杨怎么得到安东尼奥尼的纪实影片?明显是作者道听途说。 -衡山老道- 给 衡山老道 发送悄悄话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21:25:05

你我每人都有是与非。人各有志,不可相强。 -akc- 给 ak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9/2025 postreply 05:20: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