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十六铺
这一生,我走过许多道路,辗转于不同职业与身份。然而回首众多经历,很有别具意味的,是在十六铺水果摊做学徒的那段短暂日子。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简朴,却不带丝毫卑微之感,反而心怀感激——毕竟这意味着我不必下乡插队。人生的高楼,往往由平凡砖石砌起,而那风雨飘摇的十六铺摊位,正是我人生地基上的朴素小砖。
水果摊坐落在东门路与外马路拐角,对面就是浦江轮渡站。右侧是出租汽车站,一辆老旧,有历史厚重感的骄车常年停靠,后来我结婚时用过它,几公里花费半月多工资。接着是沪菜德兴馆,然后便是繁华商业街。左侧是人声鼎沸的国营食品商店,门口挤满了提篮拎袋的顾客。往前步行几百米,就是十六铺客运总站——繁忙的海运中枢,每日十余班轮船穿梭往返,出吴淞口赴宁波、温州,溯长江直抵武汉、重庆。航运站总是人潮汹涌,嘈杂声夹杂着船笛声,昼夜不息。
尽管地处要地,水果站却极为简陋。原本是摊贩搭建的摊铺,合作后加以改建。它为开放式结构,没有传统的门窗与外墙,取而代之的是可装卸的门排板。摊内木架子组成高低错落的水果展示台,堆叠的木箱划分出各处摊位。顶部覆盖着塑料板和油毛毡,几根铁杆支撑着灰蓝色的帆布棚,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破损处洒下斑驳光影。靠邻墙一侧接着水管,用于清洗处理水果,常常溢出一地积水,蜿蜒流入街边阴沟。摊位的招牌字迹歪斜,油漆剥落,丝毫谈不上整齐美观。
然而,这份粗陋并未掩去它的热闹与生机——反而在这狭小角落里,蕴藏着惊人的商业能量,水果摊营业额在总店名列前茅。每天,货运三轮车接连不断卸下新鲜果品。摊位上四季果实堆叠成景:春有桃与枇杷的柔润,夏有成山的西瓜,秋季弥漫着苹果、柑橘与香蕉的清香,季节的流转在这里一目了然。
清晨江雾未散,我随师傅把摊位排门板卸下,将新鲜水果整齐装满柜台。几筐处理过的残次水果直接沿街堆放,有经验老摊贩高声吆喝叫卖。空气中弥漫着果香与潮气,摊位前人流不断。我主要守在秤旁称重收钱,硬币纸钞放入钱箱。摊长是位爽朗豪气的苏北大妈,她很快将做账结算工作交给我。依据进货、营业额与存货,每日整理成报表送交总店。临近收摊,我还得带着成叠营业款,穿过暮色人潮,前往小东门银行存款。虽忙碌不息,心中却充满踏实与欣慰——这份汗水换来的,是自食其力的充实感。
摊位前的顾客形形色色:有每日往返轮渡站的本地人,步履匆匆却神态从容;也有肩挎包裹、神情倦怠的外地旅客,满身风尘却掩不住急切的脚步。那些候船的旅客,带着片刻即逝的时间来光顾,伸手便拿起一小筐水果。而我最期待的,是在嘈杂人声中忽然响起那熟悉的乡音:“我交关欢喜甜蜜蜜个橘子,要赶船了!”那带着硬邦邦的宁波腔调一旦响起,整个摊位顿时热闹非凡。这市井特有的亲切与喧腾,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我双手飞快地把桔子捧起,放到盘秤上,秤针颤悠最终定格。“六斤五两,三块九!”我高声喊出,声音在摊棚回荡,随即利落装袋。热闹在付款时达到高潮,那位宁波大爷被亲友簇拥相送,众人推搡着,争先恐后地抢着替他结账。在一片混乱中,我这个青涩学徒竟成了裁决者。我目光一扫,便从那位嗓门最大、却把钱攥最紧的爷叔手中,敏捷夺过那张十元大钞,塞进装着有锁的小钱箱,迅速找钱成交。爷叔望着我,嘴角似乎带着笑意,却又掩不住那份微妙的尴尬。
摊位稍显宁静。中午休息时,我常躲进后面那条幽深的小弄堂。青石板湿漉漉的,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吆喝声、三轮车铃响、油锅里“滋啦”的炸裂声, 交织成一曲热烈的市井交响,与江边汽笛遥相呼应。我靠在墙根,手里捧着一本笔记本,嘴里默背着生涩的英文单词。前途渺茫如雾,但心底那簇努力的火苗仍在燃烧。
中秋已过,天气渐凉。忽然接到通知:我被调往总店仓库学做账,并被推荐加入总公司理论小组。消息来得太突然,仿佛命运替我提前收了摊。几日前,我还在思考,露天摊位如何熬过上海寒风凛冽的冬天。
那个周末,十六铺天空骤暗,狂风卷地,暴雨倾盆。一场特大暴风雨将马路化作激流。起初水才淹过脚踝,片刻工夫便涨至小腿。摊位上的空木箱浮起,我们急忙收摊,往日的热闹瞬间消失。我缩在木架旁,凝视摊棚布在狂风中剧烈颤抖,心底却涌出一种出奇的宁静。过去三个月的疲惫与辛劳,仿佛也随这场暴雨被洗净。雨过天晴,码头上船舶将再次启航。我也将告别这段摊贩生涯,启程迎接新的工作。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重返上海,江畔早已换了模样。高楼林立,林荫大道宽阔笔直,车流如织,十六铺已变成漂亮的游艇码头。那简陋的水果摊、食品商店、德兴馆,老式出租车站都消失无踪。我佇立江边,闭上双眼,耳畔却清晰响起昔日的喧嚣:汽笛长鸣,买卖声此起彼伏,宁波乡音混杂在江风里,塑料袋摩擦作响,铁盘秤的指针颤抖不息……记忆如潮水般汹涌,将我一瞬间淹没。
我努力捕捉记忆中的碎片,城市巨变,我已老去。但那段岁月却并未褪色,反而在记忆里愈加清晰,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经风霜打磨后更显珍贵。那段十六铺摆摊的日子,是人间烟火最真实的底色。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只是谋生的开始,更是我人生工作的起点。
那年我在上海十六铺
所有跟帖:
•
记得当时的水果店都配有水龙头,有的边上还有削皮刀,方便现买现吃。
-''''''-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14:24
•
码头那辆出租车坐过。第一次到上海,下了长江客船坐出租去外婆家。七几年五M钱一斤的橘子应该是最贵的水果了。
-borisg-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18:22
•
最贵的蜜桔
-生命子-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43:45
•
我记得那会儿苹果一两毛钱一斤,最贵的是香蕉可以贵到四毛钱,你这五M的橘子我还真不记得有过。
-borisg-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48:42
•
广东汕头蜜橘子0.60 最贵一级青蕉苹果 0,64
-生命子-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8:02:00
•
杜老板当年就是在起家的吧?
-立竿见影-1-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36:50
•
是的。老杜因刀法出众,绰号“莱阳梨”。
-新手庚-
♂
(147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7:50:36
•
绝大多数水果摊学徒出身的人都有那套手艺,吃饭本事啊
-华府采菊人-
♂
(357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9:48:20
•
以前水果店有专门用作送礼的水果篮子。
-chufang-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8:47:47
•
那一年是哪一年?
-蒋闻铭-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8:52:54
•
1974
-生命子-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9:04:39
•
好文章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09:41:19
•
上海2路有轨电车,一头是徐家汇,另一头就是十六铺。
-chufang-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11:43:28
•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你将一辈子这样下去了。年轻时躁动不安,在农场我时常问自己,就这样下去吗?暗自希望有重大事情发生
-金笔-
♂
(0 bytes)
()
10/10/2025 postreply
11: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