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怀仁堂事件,还是忘不了华主席
昨日是中秋节,本来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身处异国他乡,孩子们各奔东西,团聚成了奢望,电话问候成了常态。
昨日还是一个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及世界格局的纪念日,那就是“怀仁堂事件”49周年纪念日。
本应“每逢佳节倍思亲”,却想起了一位从未谋面(因参加某次大会的医务工作,曾目睹过当年台面上及退休的几乎所有大人物)、毫不相关,但也相关的历史人物,当年的“英明领袖”华主席 – 华国锋。
当年的华主席非常风光,除了刚才提到的“英明领袖”头衔外,“交城的山”的歌响遍全国,至今仍能哼唱。对于他,现在虽说没觉得他有当年说得那么伟大,也没觉得他有后来批判时说得那么不堪,更觉得他是真正改变包括自己在内的亿万中国人命运的那个人。这样的人理应不被遗忘。
1.怀仁堂事件前的一些记忆
怀仁堂事件时,本人正在上小学。那时无忧无虑,虽说学校没停课,但拜张铁生先生和黄帅女士所赐,仅开卷考试,逃课逃学是家常便饭,非常轻松。放学后,小伙伴们全副武装、舞枪弄棒、打打杀杀,异常辛苦;加之电影很少、没有电视,很早睡去,过着每日几乎睡一圈(12小时,几乎是现在的两倍)的闲散日子。
76年前后,由于年纪变大,对“政治”没了兴趣,主动辞去了班长一职,只当了个小组长,所以对“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之类的大批判活动没有参加,没写过大字报,也没发过言。
当年的中国谣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也听过父亲和他的同事们议论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背后不可能对老人家有任何微词,也没听到过对四人帮成员的负面评论,但确实听到过不少对邓大人的议论和期待。不少人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年的民间期待没错,邓确实改变了中国和世界。
谁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随着老邓的第三次倒台,一个平时印象不深的老实人老华浮出水面,领先邓,率先改变了中国和亿万中国人的命运。
2.怀仁堂事件的有关记忆
76年是多事之年,除了三大伟人去世、吉林陨石坠落、唐山大地震外,印象最深的就是怀仁堂事件。忘了事件过后的哪一天,睡梦中,被父亲叫醒,糊里糊涂地到街上走了一圈,算是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之前被叫醒,跑到街上就是唐山大地震,为此睡了几个月防震棚,学校上课也改在了室外,更自在了。
3.关于华主席本人
1921年2月16日,华国锋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原名苏铸,字成九。
1938年,投身抗日战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国锋”即取意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1940年,任交城县各届抗日联合会主任,后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
1949年以后,在湖南湘潭任县委书记、地委专员等职务。1967年7月~1971年1月,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6年2月~1976年4月,任国务院代总理。1976年4月~1980年9月,任国务院总理。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10月~1981年6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1年6月~1982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1982年10月~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4.为什么忘不了华主席?
因为在他的任期内,恢复了高考制度,正是这个举措,改变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现在有些人喜欢把这笔帐记到老邓身上,我觉得是不公平的。就算是78年12月22日闭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已失去实权,靠边站。很难想象,没有一把手的首肯和支持,这么大的事情能够恢复和执行。
再说,没有老华果断出手,一举粉碎包括毛夫人在内的四人帮,恐怕邓本人也永无出头之日。
再说本人,怀仁堂事件前,虽说也随父母去过几次京城,也曾在那个世界闻名的长城景点被动和一个年轻女老外合过影,与老家的同龄人相比对外面有了一点了解。但总体来说对未来和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想法。京城虽好,与我们无关,看看而已。
家中几个兄长,除了一个勉强读到初一,其余的全是小学五年级毕业。不是学习不好,而且相反,但由于出身的原因,没人给你机会读下去。
家乡人没有广东、福建沿海人的闯劲,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不出省,仅在京城与山城之间的狭长地段内,对那个遥远的省城,人们也没兴趣谈论和前往。
小时的我们,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当然也没有压力,做梦也没梦到几百公里外的世界,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大概一个月左右,会进出一次地球另一端某大国
的海关。
5.为什么不应忘了老华?
有人总说老华是“老实人”,其实不然,老人家尸骨未寒,有胆量把包括自己恩人的老婆和侄子在内的一众权贵抓起来、投入大牢,绝不是老实人干得出来的,是要有相当的胆识和魄力,这样的人在中共内部也是极其罕见的。这也是真正的毛派至今不能原谅老华,称其为“叛徒”的原因。
再说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改开事业,其实真正的发端人也应该是老华。
怀仁堂事件之后,华国锋最早提到“改革”,是1977年5月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使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的不完善的地方暴露出来,唤起人们去加以改革。”
在借鉴和学习外国经验问题上,华国锋不是一个保守的领导人。1977年初,项南(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兼农机局局长)向他汇报考察美国农业机械化的情况。华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发达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程度感到惊诧。一个人种1600多亩地、一年生产150万斤粮食的事实尤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华国锋认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学习外国,就得出去考察了解……出去考察一下,看来很需要,可以解放思想,看看国外有什么好东西,看看资本主义的弱点,联系自己作为借鉴。”
1977年7月16日,十届三中全会开幕。17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今后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规划,除抓紧完成“四十三亿”引进项目外,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共需65亿美元。中央政治局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华国锋说:决心下定了,要干,出点毛病难免,但要出得少点,搞得好点,精心筹划,现在原则批准,要抓紧科学技术。
华在视察中、在题词中,反复强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带头就经济建设问题频频接见外宾。如1977年4月2日下午,会见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土光敏夫和以他为团长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访华代表团全体成员和随行人员。
华国锋接见日本客人与宝钢建设有关。因为宝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最大一个项目,他很重视。
1978年7月11日,在国务院务虚会上,听取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关于扩大新技术引进的初步设想后,华国锋进一步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话,是不是很耳熟?
基于这样的思想,1978年3月起国务院派出四个考察团到海外考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四个代表团为改革开放起到侦察兵的作用。
段云率考察组赴港澳考察回京后,起草了计委文件《港澳经济考察报告》。 段云等的报告应是特区建设的发端,是1978年,不是1979年。余秋里当天签发。5月31日呈报党中央、国务院。
接到港澳经济考察报告后,华国锋高度重视,先后于6月1日、3日,和国务院领导一起听取了段云等人的汇报。同意段云和广东省委提出的搞农副产品出口基地,主要出口中国香港、澳门和日本。
1978年8月14日至9月1日,华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伊朗进行了访问。这是继毛1957年访问苏联后,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出国访问,将出国考察、开放推向高潮。1978年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赴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专程赴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要过去一段时间,可能更为准确,对华主席尤其如此。有一种假设,如果没有老华,中国会不会向我们的邻国那样,二代、三代、四代地传下去?通过四代的名字、出生日期(人为可以办到)、目前就读的学校(哈军工的接班人)和未来职业的预想来看,人家没有断了这个念想,只是希望极其渺茫罢了。否则中国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象。
就凭这一点,人们就不应忘了这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英明领袖”华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