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未被吞并:”读瓦德西拳乱笔记”有感
1900年8月14日,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8个国家组成的侵华联军攻陷北京城,并在北京疯狂烧杀掠夺。随后逼迫晚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铭记的耻辱,和无法忘却的伤痛。
中国的国都拿下了,皇帝和太后也跑了,加之曾经横扫天下无敌手的大清军队也不堪一击,八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那他们为何不一鼓作气,彻底拿下中国,彻底瓜分呢?
是八个国家的政府和百姓仁慈吗?
当然不是,从他们对待殖民地原住民的历史来看,他们不会。北美的印第安人过往及近况,就是最好例证。
是中国政府强力抵抗吗?
抵抗确实抵抗了,也曾强力抵抗。慈禧太后曾于1900年6月21日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同时向八国宣战,这在中国及世界战争史上也很罕见,但结果如何,众所周知。
那究竟为何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认为,彻底吞并、瓜分中国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划不来。直接原因就是中国人不那么温顺、暴民太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
这个原因,中国人自己说了,不一定能服众。在一些人眼里,老外说了才好使,而且这个老外要有分量。
八国联军总司令,这个人分量应该够重。听听他怎么说?
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在中国通称瓦德西。以英国人西摩尔为统帅的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失败之后,经八国同意,德皇任命瓦德西出任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900年8月20日从柏林出发,9月27日抵达天津,10月17日在北京上任。为增加谈判筹码,瓦德西扩大了侵华战争,进犯山海关,南侵保定、正定,入侵山西。1901年6月取道日本回国。《瓦德西拳乱笔记》这本书是瓦德西任八国联军总司令在华期间和取道日本回国间的日记、笔记和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工作电文报告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这是外国侵华总司令真实言行的记录,尤其与德皇的往来电文,这些文字和意思是不需要任何掩饰和回避的,其中有很多具体详尽的对华政策和措施。书中的真实历史不可能是今天的一些专家学者们绞尽脑汁所能“研究”制造出来的,完全是瓦德西的原创。尤其是 “义和团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这个重大问题上,当年的瓦德西留下来的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明。 这本《瓦德西拳乱笔记》,通篇以半文半白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0年印刷发行,在出版说明中,记载:“《拳乱笔记》的母体是瓦德西所著三卷本《瓦德西回忆录》中关于他任八国联军统帅期间之活动的部分,该书于1923至1925年陆续出版,1924年又有英文节译本《A Field marshaii’s Memoirs》出版,不久就由王光祈加以摘译,题名《瓦德西拳乱笔记》,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28年印行。”这说明了八国联军侵华一二十年后,在民国前期,《瓦德西拳乱笔记》已经在中国社会发行,其中瓦德西对“瓜分中国不能”的判断根由就是义和团的爱国反帝精神。
1. 瓦德西揭示的“瓜分中国”图谋
1)皇上(德皇)诚然常有“瓜分中国”之笼统思想,但其本意,仅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一席地,至于由此态度所发生之结果如何,则未尝有一明确概念(瓦德西回忆录追记)。
2)(德皇):……,扬子江流域对于各国应该门户开放,各国得自由保护其侨民,对于占有菲律宾根据地及希图直向中国海面扩张特别势力之美国,在扬子江流域方面,不应许以特别权利。……对于以上建议各点,发一共同宣言(译者按,此段为1900年10月16日所订“扬子江条约”之前史)。……,除了俄国,其利益范围仅限于满洲与中国北部,而且在华亦无商业或商人须其保护,因与吾人行动不免异趣外。其余各国目的可与吾国一致者,则为各国均不希望过于急速议和。恰与吾人主张先行平定乱事,恢复国内秩序,承认一个新组政府(意指成立一个被八国联军所能完全操纵的中国政府),要求保证将来一切者,完全相同(1900年8月25日电文)。
3)该上校(俄人)特将俄国政策说明如下:此外俄国方面,甚愿直隶一省能划入彼之永久的、独有的势力范围。该皇子以为俄德两国之间,对于该势力范围问题,当不难协商谅解,盖从前彼此曾结条约,以黄河为两国势力范围之天然界限,故也。……,英国频年以来不断努力,在直隶省内,建筑铁道,开办矿业,从事各种贸易,以便培植自己势力,此种情形,将使俄国直到一种不堪忍耐之境。……,但俄国方面无论如何必须将铁路(指杨村——北京)占领,以便合议之时,已有实物在手,得以凭借,或者竟由和议允许俄国获得永远占有该路之权(1900年10月7日报告)。
4)关于要求中国赔偿之数目,系由列国先行提出一种各自要求之额。但由此积成之总额,却非常巨大。据所谓“中国通”者流之推测,中国方面实无能力支付此项巨款云云。……,实际上只能从抵押关税及赋税两种着手。……,假如中国不支付,……,列强宜各自设法取偿所失,分战中国一地云云。……,盖俄国方面固愿为此,因彼既将满洲明白据为己有,……,在我们方面,唯一之道当然是占领烟台以及一部分山东,……,假如英国,……,仍不加以干涉者,亦无非希望我们在扬子江流域,全让英国自由行动,以为交换条件耳。……,法国方面,则欲从安南方面,以扩张其力,……,日本方面意在占领厦门……(1900年12月7日日记)。
5)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1901年2月3日奏议)。
6)当余尚未启程赴华,…… ,因皇上曾令彼相机占领烟台,…… ,黄生对于此事常常表示极为不满意之意。其根本思想,当然系在大大扩充我们山东(胶州)地盘,甚望能将该省大部分均置诸自己势力之下,以作瓜分中国,我们应得之部(1902年烟台记)。
当年德国是新崛起的帝国主义,世界已被基本瓜分殆尽,新崛起的德国、日本等国,则欲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以重新分羹。中国是最后一大块尚未被瓜分的市场。所以德皇常有“瓜分中国”之思想,“瓜分中国”的最终目的,德国是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加入称霸世界列强之列。
2.瓦德西对中国民族和前途的观察与判断
1)余既知皇上此种希望,所以处置此事,最为谨慎细心。余固雅不愿自取“怯懦小子”之令名,但余亦不愿轻启一种战争,其结果为我们所不能预料者 (1900年11月24日报告)。
2)余之意见,则以为无论山东贫富与否,我们皆可以置诸不论,宜以青岛、胶州为满足,不必再行妄求。我们于此得着一个煤炭站口与优良军港,皆为我们所最希望者。只图占领土地,将使我们发生无数困难,财政为之破产。倘将来中国恢复元气之后,我们实无能力向中国开战 (1900年12月7日日记)。
3)余对于教会问题之研究,曾经不遗余力。据余所信,时人每将中国排外运动归咎于教会方面,实属完全错误。中国排外运动之所以发生,乃系由于华人渐渐自觉,外来新文化实与中国国情不适之故 (1900年12月26日日记)。
4)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盲目反对白人。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重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面,则又似乎不能再行产出振作有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除开西北两面之属国(蒙、藏)不计外,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在生理上,实远较吾国多数工厂区域之下层阶级为健全。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于并火器而无之(1901年2月3日奏议)。
5)据余之意,今日尚无一人,能够对于中国之最近将来,以及此后前途,下一确当断语。至于余之个人方面,却不敢相信,中国业已到了逐渐瓦解之境。中国领土非常之大,中国人民属于同一种族,几乎全体相信同一宗教,而一般群众身心既极健全,指导又甚容易,实难迅速土崩瓦解。假如天为中国降一有力君主,其人既能铲除中国一般上流阶级之腐败情形,又能同时利用西方之文明,则中国前途正是未可限量。余甚至于相信,中国将来或当成为俄国一个最为危险之敌。
客观地说,义和团运动虽然没能阻止晚清朝廷继续卖国,没能阻止八国联军侵华,没能阻止最后《辛丑条约》签订,反被八国联军联合晚清朝廷共同剿灭了,但是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最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民族气节,让列强们后背发麻,让他们看到在欲图瓜分这样一个国家的时候,不得不去对付有如此表现的勇敢一心的四万万百姓的时侯,他们只能胆寒、却步了。
应该说,瓦德西是个明白人,是个头脑清晰的战略家,他在西方如此强盛、中国如此不堪的时候,能够清醒地看待中国和中国民众,也能预想到中国可能的另一个未来。
中国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一切,证明瓦德西的担忧和预测不无道理,中国还是那个中国,5000年来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不倒,具有勃勃生机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