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尤其是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浪潮),并不是单一力量推动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一、殖民地内部力量
- 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主义者:殖民地内部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青年学生、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兴起。他们通过武装斗争(如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越南抗法战争、肯尼亚茅茅起义),或政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在独立后的影响)推动摆脱殖民统治。
- 新兴的民族主义政党和领袖:如印度的尼赫鲁、印尼的苏加诺、加纳的恩克鲁玛、肯尼亚的肯雅塔、阿尔及利亚的本·贝拉等,成为独立运动的政治核心。
二、国际力量
- 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积极支持殖民地的反帝斗争,提供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宣传“民族独立权利”。
- 美国:虽然本身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但在冷战背景下,有时支持殖民地独立(尤其是反对旧欧洲殖民帝国,扩大自己影响),例如在联合国场合推动“非殖民化”。
- 联合国:1945年成立后,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重要国际舞台。1955年以后,亚非国家在联合国席位增加,推动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自决的决议。
三、旧殖民帝国的衰落
- 欧洲列强实力削弱:二战消耗了英国、法国、荷兰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国力,它们已无力长期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
- 本国舆论压力:殖民战争代价巨大(如法国在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国内民众反对继续殖民统治。
四、国际会议与思想风潮
-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29国首次大规模聚会,强调反殖民、反帝国主义,推动“第三世界”团结。
- 冷战格局下的中立与不结盟运动:尼赫鲁、铁托、苏加诺等领导人倡导“独立自主”,反对大国控制。
总结起来:
五六十年代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推动者,既有殖民地内部的民族解放力量(政党、群众、领袖),也有外部的国际环境支持(苏联阵营、美国一定程度的配合、联合国平台),加上欧洲殖民宗主国的衰落,共同促成了大规模的非殖民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