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最好有文化

来源: 2025-09-23 09:24:1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伯希和(Paul Pelliot)是上世纪一个鼎鼎有名的法国东亚学家、汉学家。跟中国最大的渊源是1908年从敦煌顺了几千件可移动文物回法国。

把敦煌东西搬回各自国家的不止他一个,他甚至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一定是最厉害的一个。

因为这哥们太有文化了,渊博而聪慧。会十几种语言,包括中文。他去藏经洞的时间比英国人斯坦因晚,按理来说好东西已经被英国人拿走了。然而并非如此。斯坦因这个笨贼不识货,一味贪多,拿了二十多箱东西回英国,却大部分是长篇累牍的佛经。而伯希和亲自进入藏经洞,呆了三个星期,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以每天一千多件的速度一件件翻看古卷,无一遗漏,选走的东西都是绝品。

我读了伯希和当年写回远东学院的信,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是明确的:他把古卷筛选出两类,一类是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的,另一类实在不行可以忍痛割爱。

他跟王道士的交流和讨价还价,他的选卷标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读他的信,印象最深的是一点:他选了四个完整的绢帛卷,非常想打开看一看,然而怕损害绢卷,死死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坚决不打开,而把它们完整送回法国。

光这一点,我觉得他就是个很了不起的学者,对文物和知识是有敬畏心的。虽然他当时受命来东亚考察,带走文物从现代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名不正言不顺,但他有科学态度、对文物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热爱知识,不谋私利。他后来在北京与王国维罗振玉等国学大师交流,才引起了国内学界对敦煌古卷的重视。从一方面讲,也开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先河。而且他虽然把古卷带回法国,但一生都努力满足中国同行的复制、拍照请求,他自己说,受派遣是任务,遇到藏经洞是运气好,但知识是所有人的,所以一定会鼎力共享。一个多世纪过去,如今他带回法国的书卷都已经实现了线上资源共享。

最重要的是,他拿走的都是可移动文物,最主要是书卷。对壁画雕像等无一损害。比起二十年后美国人华尔纳笨拙地把壁画粘下来、把雕像敲下来带走,甚至比起张大千把壁画剥掉看底下的画,伯希和真是一个有文化、有格局的贼。

他后来担任荷兰汉学研究期刊《通报》的主编,1928年亲自撰写王国维的讣告。我读了那篇讣告,他对这位有过交流的中国国学大师是有很深敬意的。

我对这个偷东西的贼也有很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