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农民的口粮总体上是比解放前多的,但不同阶段差异很大。可以分几个时期来看:
1. 解放前(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
- 无地或少地农民口粮很低,常常不足温饱。调查显示,当时许多佃农一年口粮不足200–250公斤稻谷折算粮(相当于每天500–700克),不少人长期半饥饿。
- 碰到灾荒年份,常要靠糠菜充饥、甚至外出逃荒。
2. 土地改革以后(1950年代初)
- 农民分得土地,粮食分配比较平均,普通农户的口粮有明显提高。多数农民能保证每天1斤多口粮(约500–600克),比解放前稳定。
- 当时口粮主要以自给为主,不用交高额地租。
3. 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后(1958–1962年)
- 因为浮夸风和政策失误,导致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那几年农民口粮骤减,平均不足200公斤/年,甚至比解放前还低,出现大范围饥荒。
4. 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
- 国家恢复农业,农民口粮逐步稳定,一般在300公斤/年左右,大多数农民能基本吃饱,但品种单一、肉蛋奶很少。
5. 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代起)
- 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人均口粮持续提高,到1980年代后期全国人均粮食已超过350公斤/年,比解放前翻了好几倍。
总体结论:
- 解放初期农民口粮比解放前明显增加;
- 三年困难时期曾一度比解放前更差;
- 长期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大超过了解放前水平,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