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国无地农民平均口粮是多少

来源: 2025-09-19 11:54:5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解放前中国无地农民的口粮情况非常恶劣,不同地区和年份差异较大,但总体水平普遍不足。根据土地改革前的社会调查和史料,大致情况可以归纳如下:

 

  1. 整体水平极低
    • 根据1940年代国民党政府、外国学者及中共解放区的多项调查,中国农民平均口粮约 200~300公斤稻谷或小麦折算/年。
    • 但这是平均数,有地农民和中农要高一些;无地农民(佃农、雇农)往往不足这个水平。
  2.  
  3. 无地农民实际口粮
    • 土地改革前,约有 60%-70%的农户缺地或少地。无地农民通常靠佃租(租率常在收成的40%~70%)、雇工或副业维生。
    • 他们能留作口粮的,常常只够维持 糠菜半年粮。不少调查显示:
      • 华北佃农口粮常不足 150公斤谷物/年(合每天不足400克粮食)。
      • 江南、华中稻区的贫雇农,平均每天只能吃到 二三合米(约200~300克),常需掺杂野菜、糠、杂粮。
      • 西北、华北灾荒年份,许多无地农户一年只能有 四五个月有粮,其余靠讨饭、借粮或以草根树皮充饥。
    •  
  4.  
  5. 生活状况
    • 在丰收年,部分无地农民能勉强吃饱粗粮,但缺少油、肉、蔬菜。
    • 在灾年,大量无地农民不得不 卖儿女、逃荒、乞讨。
  6.  

 

 

总结:

解放前中国无地农民的平均口粮大约只有每天300~400克粮食(折合每年100~150公斤),远低于维持健康所需的量(通常需每人每天约500克以上)。因此饥饿、营养不良、甚至饿死,是当时无地农民普遍面临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