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无地农民(landless farmers),我们可以从数量、谋生方式和收入状况三个方面分析。
1. 数量与比例
印度的无地农民是农业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根据不同统计口径:
- 全国范围内,无地农户约占农业劳动力的 30%-40%。
- 在某些北方邦(如北方邦、比哈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东部邦(如奥里萨邦、贾坎德邦),无地农民比例更高,可达到 40%-50%。
- 根据印度国家样本调查(NSSO)和农业普查数据,约 1.5亿到2亿人依赖农业劳作但不拥有土地。
也就是说,印度约 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没有自己的土地。
2. 谋生方式
无地农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维持生计:
- 临时农业雇佣
- 在拥有土地的农户田地里做季节性劳动(播种、收割、除草等)。
- 工资通常按日计(“日工”),季节性明显,旱季可能没有工作。
- 日工和零工
- 除农业,还可能在建筑工地、工厂、道路工程等地方做零工。
- 工作不稳定,收入低且无保障。
- 小额自营
- 租用少量土地种植蔬菜、水果或者饲养家禽/牲畜。
- 收入取决于土地租金、市场价格和自然条件。
- 迁移性劳务
- 很多无地农民会在农业淡季或缺工时迁移到城市或其他州打工(例如北方邦或比哈尔邦的人去旁遮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收割作物)。
3. 收入状况
无地农民收入普遍低,且波动大:
- 年度收入:根据NSSO 2019的数据,无地农民家庭年收入约 30,000-60,000印度卢比(约 360–720 美元),远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 工资水平:日工工资约 200–500卢比/天,有时甚至低于最低生活标准。
- 风险性:依赖日工和农业季节性工作,极易受天气、价格波动影响,收入不稳定。
- 社会保障有限:尽管印度有若干扶贫项目(如Mahatma Gandhi National Rural Employment Guarantee Act,MGNREGA),能提供每年 100天保障性工作,但覆盖率和实际支付仍有限。
总结:
印度无地农民数量庞大,约占三分之一农业人口。他们主要依靠临时农业雇佣、零工、少量自营或迁移性劳务维持生计。收入普遍低且不稳定,生活高度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