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各地的粮本不一样,政策也不一样,以上海市为例。
购粮证基本就是记录购买粮食的本子。在上海市,光有足够的钱和当月的粮票还不能买粮食,因为这些是可以旁门左道搞来的,还要同时递上购粮证,按定量的余额买,多了不行。买的米的种类有一阵也有限制,大米有限量,面粉没有限制。听到有人讲其它地方要搭配“粗粮”,上海市基本没有,当然不是绝对没有,某个时间点可能有,但不多。
如果家里有常住的非上海户口的人,买粮食绝不是有钱和粮票就可以的,用全国粮票到粮管所换上海粮票和油票,购粮证上会记一笔,允许买额外的粮食。否则,就是要全家人省下来给非户口的人
上海的购粮证和买食用油无关,买油只需钱和油票。其它凭票的东西,一般只要凭票证即可,后来为控制,发了“日用品购物证”,要和票证一起使用。
户口簿,购粮证,购物证,一个比一个重要,尺寸也是户口簿最大,购粮证小一半,购物证再小一半。
按购粮证的定额每月买粮食,有些家庭有时会不够,上海统一规定,每月26日可以开始购买下个月的定额,粮票可以是当月的,也可以是下月的。如果每次都是每月26日 开始用定额,那和1号开始一样。
上海市每季度,还是每年发放一次票证,记不清楚了。凭户口簿,上海人不叫户口本,去指定的粮管所领下一季度/年份的粮票,油票,布票,还有儿童发育不可少的蛋白质票证,豆制品票,尽管是植物蛋白。都有月份印在上面,面额不一,最让人闲话的就是上海粮票有半市量的。
购粮证,不叫购粮本,在上海一直使用到90 年代中。当时粮票废除,粮食定量废除,购粮证也废除。从此,在上海买粮食,不管是粗粮细粮,只要有钱就可无限量买。多么不容易的事,吃饭不定量了!
今天的上海人家,如果是从那时过来的,大概率都会存有当年没有用完的上海市粮票,还有一些人,比如我,还留着购粮证,上面记录着最后一次使用的日期。不时拿出来看看,上面的记录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