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第二个22年》(5)引导超级大国崛起的意识形态:国际主义
毛泽东的第二个22年
第一章 冷战的实质
3)引导超级大国崛起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中)
几乎与欧洲殖民帝国向全世界扩张同步,沙俄在欧亚大陆北端进行了疯狂的陆地扩张,其版图从欧洲经西伯利亚,到远东的勘察加半岛,跨过白令海峡,一直挺进到美洲的阿拉斯加。
1814年,沙俄独自击败几乎征服了欧洲的拿破仑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领俄军进入巴黎,在凯旋门阅兵。这是沙俄的高光时刻。沙俄由此成为欧洲宪兵,也是事实上的欧洲霸主,当然,只是陆上霸主,而且是相对霸主。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惊叹沙俄的大陆扩张“活力”,又目睹了沙俄的欧洲宪兵角色,于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预言俄罗斯将秉承天国的意志成为主导其所在的半个地球的超级大国。而另半个地球将被另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美国——所主导。
美国将主导西半球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预言,因为这一趋势太明显,任何人都看得出来。
托克维尔早年已经目睹了沙俄的欧洲宪兵角色,所以他的沙俄将主导其所在半球的预言其实也算不上真正的预言。托克维尔没有料到的是,在他发出上述预言之后仅过了十多年,他就亲眼见到沙俄帝国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击败,被迫求和,在巴黎签署《巴黎和约》。沙俄不但丢失了克里米亚,几十年的欧洲霸权也丧失殆尽。托克维尔看走眼了。
俄罗斯的衰败并未到此为止。
1904年,沙俄在中国东北与日本交战,结果战败,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沙俄成为第一个被非白人国家打败的白人国家,日本则一跃而晋升世界强国之列。沙皇尼古拉二世向远东扩张的势头被遏制,国内因此发生动乱,莫斯科甚至爆发了武装起义。
尼古拉二世镇压了莫斯科武装起义,帝国事实上已经危机四伏。然而,尼古拉二世依然沉迷于君主的绝对专制权力,继续在衰败的路上疾行而不自觉。1914年7月30日,尼古拉二世为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向奥匈帝国开战。第二天,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同盟向沙俄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东线率先开打。紧接着,英法作为俄罗斯的同盟加入战争。
战争的头两年,交战双方互有攻防。两年后,西线战场上,德奥同盟陷入被动。但在东线却是俄罗斯的境况更糟。苦熬了两年的战争之后,以农业为主体的俄罗斯经济凋敝,前线补给不足,导致军心涣散,士兵普遍厌战。
进入1917年,俄罗斯迎来命运攸关的一年。
年初,德军攻到了波罗的海东岸,俄军严重受挫,导致首都圣彼得堡发生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终结。
参与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有两支主要力量:一支是原俄罗斯议会杜马成员,代表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另一支是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左翼政党和苏维埃——一个由工人、农民组成的基层组织。
这些推翻沙皇的力量之间有一个重大分歧:临时政府不顾国内的动乱局面,继续推行沙皇未完成的战争。而布尔什维克以及代表基层士兵工人的苏维埃则希望退出世界大战。信奉共产主义的布尔什维克通过苏维埃发布命令,剥夺了军官管理士兵的权力,规定士兵只服从经选举产生的民主委员会。此后,大批厌战士兵纷纷逃离前线,回国加入了苏维埃的赤卫队组织。
临时政府为了继续战争,下达了处死逃兵的严厉命令,并在6月向德军发动了反攻。由于缺乏补给,反攻在最初取得一点成果后,最终归于失败。10月,德军推进到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线。临时政府面临粮食短缺,士气低落,已无可能再战。
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
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推翻,或者可以说是轻易推翻临时政府,是因为临时政府奉行的民族主义破产了。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自信之上的,战场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最佳场所,也是埋葬民族自信的坟场。民族主义的悲剧宿命在于注定会被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压倒、摧毁。理论上,只有最强大的那个民族主义才能最后胜出。1917年,在战场上被打败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失去了自信,面对混乱局面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沉寂了,或者说休克了。
德国、日本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但它们终究进入了争夺殖民霸权的决战阶段,仍属于现代民族国家中的佼佼者。而原本雄心勃勃、被托克维尔看好的沙俄帝国却在半途退出了争霸,成了一个失败国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完蛋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依然生机勃勃,给俄国带来了不同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形态。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随着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竞争关系加入了资本扩张的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使得这一竞争更为激烈。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恩格斯准确预见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自然界的法则:万物的运动总是从动态趋向于稳态。人类社会从属于自然界,所以也遵从这一法则。
基于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属于动态,必然导向两个可能的最终稳态:参与竞争的民族国家要么在战争中共同毁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此后的冷战已经呈现出这种可能的端倪;要么被一个最强大的民族国家征服,美国的崛起也呈现出这种可能的端倪。这两种结果不但危害人类的整体利益,甚至危及人类文明的延续。由于马克思的出现,有了第三种可能:用共产主义统一世界。
民族国家就像一座座金字塔,每座金字塔是不同阶级的集合体,可以看作是竖直方向的分割。马克思所做的是将所有的金字塔做横向切割,把全部金字塔塔地的那部分划入一个集合体。这部分人数最多,受压迫最重,以此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国际基础,《共产党宣言》中的口号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国际歌》歌词最后一句中的Internationale来自法语,意为国际,表明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国际主义。
处于金字塔顶层的是民族国家的统治阶层。争权夺利的本性使得他们相互之间处于竞争的关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的逐利和扩张本性使得这一竞争关系更趋激烈,马克思视他们为战争并带来苦难的根源,把他们作为必须推翻的阶级。按照马克思的逻辑,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就具备推翻各自民族国家统治阶级的力量,而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将随着其统治阶级的倒台退出历史舞台,战争也就因此得以消弭,进入共产主义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通过十月革命掌握国家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进行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成功实现了对俄国无产者——工人、士兵和雇农——的动员,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前提条件。苏维埃政府依靠新动员起来的无产者粉碎了想要夺回政权的资产阶级和旧贵族武装——白军,以及以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为主的支持白军的外国武装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列宁签署的对德和约:《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该条约使得俄国被割去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加巨额赔款。对俄国来说,这是一个及其丧权辱国的条约。
签署条约的1918年,由于没有国家军队以及战争物资,俄国根本不可能继续与同盟国的战争,这是俄国民族主义的休克时刻。所以不管是布尔什维克政府还是其它政府,都面临丧权辱国的局面。列宁签署《布列斯特》条约的出发点是要保住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他坚信,只要保住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就会不断有新的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导致世界革命的发生,最终颠覆帝国主义政权。所以,在列宁眼中,俄罗斯民族的暂时挫败并非致命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存续才是希望所在。列宁坚持签署条约是基于国际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俄罗斯用国际主义意识形态取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时刻。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反对,条约的签署被推迟,导致最终签署的条约比起初更为苛刻,这也证明了列宁的先见之明。反对签署条约的都实际上怀揣着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视民族主义挫败为末日而不能接受。列宁则是彻底放弃了民族主义,是个纯粹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第二天,也就是1918年11月12日,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布列斯特》条约。条约中被分割的俄国领土一部分被苏俄夺回,一部分被波兰并吞。
1922年,苏俄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拉巴洛》条约,宣布放弃《布列斯特》条约中以及一战后向对方索取的领土和赔款。
《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保存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大大增加了列宁的个人声望。继承列宁领导苏联的斯大林用20多年的时间快速实现了俄罗斯的工业化。1945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次实验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同时意味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回归。这是民族主义时代,俄罗斯的民族主义从未消亡,只是休克了。
国际共产主义拯救了处于休克状态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