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调 1944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后续 完)
正值抗战胜利80年之际,笔者在文学城贴上“征调 1944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得到读者关注和反馈,特别让笔者内心感动的是,一些在抗战时期被征调的大学生译员的后代也给了笔者反馈。笔者向他们的父亲父辈致敬,网友读者被征调的大学生译员的后代飞来寺在跟帖中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有家里有征调的人,才明白征调意味着什么“。这句话有着许多含义,笔者父亲也是被征调的人,完全理解。征调意味着父辈们—那些被征调者,在抗战中做出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意味着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命运多舛,功在社稷,却难逃浩劫,(笔者知道一位庄姓译员在文革中付出生命代价) ,意味着家庭和子女受到的株联.... 总之,您们的父亲父辈,当年以青春为笔,以语言为剑,默默的支撑起抗战中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支撑起了抗日战争通往胜利的桥梁,他们用行动书写了抗战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这是历史事实,谁也抹杀不掉,是不能埋没的,也是不能改变的。
对读者的反馈回应如下:
网友读者飞来寺提问“征调是1944年开始吗?家父1942年毕业也被征调。” 回应:最早大学生译员征调是从1941年10月开始,到1943年9月结束,连续开办七期英文训练班,共征调1942和1943年大学毕业生492人。您的父亲应在其中。由于征调的规模不大,此次征调工作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和战地服务团主导。(1944年11月2日 昆明“扫荡报”第三版)。您的父亲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向您的父亲致敬。
网友读者上海大男人跟帖“我的父亲是1944年1月参加译员培训班。“ 随着中国远征军的出征,译员数量不敷分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所有1944年各大学毕业生全部征调译员从军,这样大规模的征调,由军委会直接领导。第一期1944届毕业生英文训练班在1943年11月就开始了。第二期译训班于1944年1月26日开班,共计416人,您的父亲1944年1月参加译员培训班应在其中。(1944年11月2日昆明“扫荡报”第三版)。您的父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向您的父亲致敬。
网友读者peng_zheng65跟帖“我所知道的译员,洪光煃先生,刚过完105岁生日。” 洪先生是1944年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时被征调做为盟军译员从军。笔者在书写本文时参考过洪先生的回忆文章。洪先生很可能是抗战时期被征调的大学生译员中健在的最后一位。先生在抗战时期做出过贡献,祝洪老健康长寿,向洪老先生致敬。
网友drinkplay的大伯就是从四川入缅的美军翻译官,加拿大姥姥的公公也是被征调的大学生译员。他们的父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向他们的父辈致敬。
网友读者华府采菊人询问,“1944年后方各大学毕业生,被军委会提前征调半年(?)” 回应,因征调和英文训练分多批多期进行,部分1944年大学毕业生被征调提前半年甚至提前半年多,部分则没有。以西南联大为例,军委会译训班第一期1943年11月就开办了,到1944年11月,共开办4期结束。(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 闻黎明)。征调为期两年,1945年8月因抗战胜利征调提前结束。
网友读者Uusequery和chufang在反馈中提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在中美两国都有影响力,尤其在中国大陆,因政治斗争的需要,改革开放前中美所曾经被形容为关押,刑讯,屠杀革命志士的法西斯集中营。改革开放后又被相关领导干部和有关专家学者称为中美共同对日作战的情报组织。(关于中美合作所的一个历史误会 励华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馆长)。笔者阅读过多篇中美合作所美国老兵的回忆文章,当事人的回忆证明,中美合作所存在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都是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笔者将会写一篇有关中美合作所的文章。
抗战胜利80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我在文学城上贴”征调 1944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目的,是希望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有更多人了解,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战争中,还有这样一群年青人,还有这样一群大学毕业生,他们放弃了就在眼前的美好前途,放弃了富足稳定的生活,为了抗日救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所以,感谢所有读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