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十年代末开始,东北人民政府的招聘团, 紧跟着解放军的进攻行动, 打进哪个大城市,招聘团马上就去划拉人才,当时是人才,因为文没技术没知识的肯定不要,刘邓前脚进四川,招聘团后脚在成都重庆大肆招人,家父就是那时去到沈阳, 其实四川刚解放, 也是需要人才的啊! 这就是中央对东北的特殊政策,远比后来广东浦东的特殊政策特殊得多。
对上海,甚至三野还没打进来, 到底哪一天打都还不晓得, 地下党已经暗地里在上海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去香港集中,一起赴东北。至于陈毅进了上海,更加明当明的动员“人才”去东北, 加引号是因为十几二十来年后,这些所谓人才大多变成了“(牛)鬼(蛇神)才”,难道上海就不需要人才来搞建设吗?
如果想证明这不是中央的政策, 而是高岗“同志”自说自话决定的,那就是为高岗反党集团翻案了。
举个熟人的例子,到了五十年代初期,船舶工业管理局设在了上海苏州河畔南岸的资源大楼里,千真万确的是为了加强大连船厂的技术力量,叶在馥杨槱等带来一些人被派去大连船厂,过了几年叶老杨伯伯被调回了上海,也有几位留在了大连船厂,这种到底算不算中央对东北的特殊政策?
一汽一重北满钢厂吉化(随便举几个大厂做例子),一五期间从上海调去了多少人,分配了多少大中专毕业生?大家记得电影《护士日记》? 说的就是建设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的事。当然, 调去辽宁的确实不多, 但五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 分配到沈阳鞍山抚顺阜新等重工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 多到什么程度?!以致东北很多这类企事业单位,均有不小讲上海话的“圈圈”, 相比于这些人吃了一辈子包米馇子,俺家阿拉屋里,还是回到了上海,真的感谢对东北的特殊还是没有特殊到不准调到上海的程度, 阿弥托福阿门无量天尊。
浦东的特殊政策,不知到底给没给了钱,俺不晓得,估计在税利上交及截留自己处理上,中央没像以往盘剥,对上海, 这就够了,只要你不拿走, 阿拉自有办法发达起来。
至于所谓“人才”,不是中央调拨的,而是钞票机会好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召唤,全国人才不用动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