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末位军事家 - 刘志丹

来源: 2025-08-27 05:07:3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上个帖子谈到了共军36位军事家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他们是:
 

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邓小平(1904~1997):中央军委主席。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元帅。

贺龙(1896~1969):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陈毅(1901~1972):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罗荣桓(1902~1963):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元帅。

徐向前(1901~1990):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聂荣臻(1899~1992):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元帅。

叶剑英(1897~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叶挺(1896~1946):新四军军长。

杨尚昆(1907~1998):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军委常委,国家主席。

粟裕(1907~1984):总参谋长,大将。

徐海东(1900~1970):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陈赓(1903~1961):副总参谋长,大将。

谭政(1966~1988):总政治部主任,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海军司令员,大将。

张云逸(1892~1974):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罗瑞卿(1906~1978):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王树声(1905~1974):总军械部部长,大将。

许光达(1908~1969):装甲兵司令员,大将。
 

许继慎(1901~1931):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1931年11月在 “肃反”中被错杀。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红六军军长,1933年5月1日在“肃反”中被错杀。

 

曾中生(1900~1935):红四军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于1935年8月被杀害。

 

左权(1905~1942):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和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罗炳辉(1887~1946):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林彪(1907~1971):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黄公略(1898~1931):平江起义领导人,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15日作战中伤重牺牲。

 

方志敏(1899~1935):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

 

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14日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在共军36位军事家中,刘志丹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为什么说刘志丹特殊?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共军著名的高级将领至少上百位,包括十大元帅、十大将、57上将,以及相当于开国上将以上级别的“无衔将军”,能够入选“军事家”无疑是崇高的荣誉;

 

2.从36位军事家“盖棺定论”来看,刘志丹至少具备开国大将的资格,和开国十大将并驾齐驱。这样的高度,甚至连一些根据地和红军创始人都不能比;

 

3.刘志丹是36位“军事家”中的最后一位,无疑是非常特殊的,同时也说明刘志丹和陕北红军对中共革命的贡献。

 

4.刘志丹的家世及他的独特经历和理论

 

刘志丹是黄埔四期,和林总、胡琏等是同学。大革命失败以后,刘志丹回到家乡组织兵运和农民起义。刘志丹家的社会关系:

 

刘志丹的父亲刘老太爷本身就是金汤镇的团总; 金汤镇隔壁的吴起镇团总张鸿儒是刘老太爷的结拜兄弟;当地的驻军陇东民团司令谭世霖又是张鸿儒的老相识。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谭世霖想扩张的时候,才收了刘志丹。

 

刘志丹的表弟赵连璧又是当地道上的大哥。而刘志丹在渭华起义失败回家后,加入了哥老会,当了二把手。所以刘志丹回到老家混的如鱼得水和他家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这一点与贺老总有一拼。

 

回到家的刘志丹首先就盯上了刘老太爷的民团。上来就在民团里拉出来两个连组成了一个营,连长分别是庐仲祥和刘约三,军需官是马锡五。这个时候谭世霖一样想要扩编,就瞅上了刘世侄。刘志丹正在瞌睡,谭司令就递过来了个枕头,顺坡下驴,成就了大事。

 

刘志丹建军的三色理论是:

 

「红色」是指组建工农武装。
「白色」是指在国民党军阀部队中做兵运工作。
「灰色」是指做土匪武装工作,收编山大王,改造哥老会。

 

刘志丹建军的三色理论虽后来遇到挫折,遭受了各式各样的打击,但细究起来,与毛的建军思路,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有其强烈的实用性。

 

刘志丹借力打力,借助正规军中搞兵运、收编山大王、改造哥老会三条腿走路,很快就拉起300多人的红色武装。渭华起义后,善于因地制宜打游击的刘志丹逐渐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刘志丹和陕北红军,长征的红25军和红军三大主力就没有明确的落脚点,而在敌军力量强大的北方和贫瘠的大西北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根据地,在当时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单凭给红军奠定了一个落脚点,刘志丹就足以名垂青史。

 

土地革命时期10年间,红军一度发展到十几个根据地30多万人,先后成立过一、二、四3大方面军10个军团,以及35个军的番号60多个军。这60多个军绝大多数活跃于南方,诞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仅有12个军,刘志丹和陕北红26、27军,是北方12个军中硕果仅存的。

 

在北方12个军的生存环境中,陕北的环境实际上最差。和山西、冀东和冀南大平原相比,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陕北,无论是粮食作物、经济发展还是人口数量,刘志丹和陕北红军所处的生存环境无疑是最恶劣的。但是,刘志丹和谢子长的陕北红军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由于谢子长牺牲较早,1935年2月就积劳成疾病逝,被陕北人民亲切地称呼“老刘”的刘志丹,就成为陕北红军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在谢子长之后的陕北红军领导人当中,刘志丹的号召力和威望也是最高的。

 

1000多人的陕北红26军能够坚持下来,刘志丹居功至伟。

 

从北方近10起武装起义几乎全部失利来看,如果没有刘志丹,徐海东的红25军即便长征到达陕北,也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没有刘志丹创立的陕甘边根据地,徐海东、程子华和红25军在陕北扎根,就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而没有陕北群众的支持,徐海东和红25军要生存下来绝非易事。刘志丹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存在,才让三大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有的放矢,也让红军的火种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这才有了徐海东拿出7000大洋的5000元,支援红一军团。

 

从这层意义上看,刘志丹和陕北红军的历史性贡献,是无法替代的。33岁就英年早逝的刘志丹被授予“军事家”称号,实至名归。

 

刘志丹的特殊性还在于,他的死扑簌迷离、建国后与小说“刘志丹”相关的风风雨雨,以及与当今最高领袖千丝万缕的联系等,这一切至今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