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8. 我的父亲母亲(上)

本帖于 2025-08-26 12:33:0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菜鸟show 编辑

我在以前“岁月留痕”系列回忆文章中回顾了我们家的一些前辈,唯独缺了我的父亲和母亲,一时懒惰就拖了下来。是该补上了。

 

岁月留痕  8.  我的父亲母亲(上)

 

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北平大学校园里的一个追悼会上,逝者是父亲的前女友,一位湖南长沙籍的女生,患伤寒不治去世。父亲在追悼会上哭得非常伤心,这给母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父亲是工学院电机系二年级学生,母亲是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学生,也是二年级,他们互相并不认识。从这个追悼会后,母亲就注意上了父亲,特别是母亲听说父亲也是山西籍同乡。

家庭背景

母亲山西定襄县芳兰村人,(没错,就是薄一波老家那个芳兰村,而且都姓薄。薄一波家后来搬到了邻近的蒋村)外公年轻时聪慧好学,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医学校第8期,后来官派留学日本学医多年。外公留日期间,母亲与外婆生活拮据,母亲给村里地主家还放过羊。外公回国后服务于阎锡山部队,编辑出版过《人体解刨及生理学讲义绪论》、《化学战剂病学》、《人体解刨及生理学各论》等著作。任第92后方医院院长,太原绥靖公署军医处处长等职,1935年由南京政府授衔陆军中将军医监。外公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母亲自少年时代即在北京读书,寒暑假来回太原北京之间有卫兵接送。母亲先后毕业于北师大女附中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

父亲出身书香门第,我的曾祖父是山西徐沟(现清徐县) 宁家营人,1902年清朝最后的一次科考中辛丑、壬寅并科举人。还乡后,任金河书院、清源书院山长,后公费东渡日本,进东洋大学,入同盟会。返乡后着力发展现代教育,在山西乃开风气之先。曾祖父后任山西省咨议局议员,山西大学堂教务长兼讲授理化、博物等课目。1914年到北京,先后任内务部和教育部鉴事、参事、代理司长等职,再次赴日考查教育。1930年出任北京《新晨报》主笔,后返乡在太原平民中学,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国文,并编写了50余万字的<《徐沟县志》。详细内容请看:

岁月留痕 2. 我的曾祖父刘文炳和《徐沟县志》 (注:不知道是我的计算机或文学城有问题,本文超链接需用 Ctrl+右键,选“在新分页中开启连接”才能打开)

父亲的爸爸(我爷爷)刘同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与当时在北大的几位山西籍同学创办了后来享誉台海两岸著名的太原平民中学,爷爷在五名校务委员中任训育员。后来在抗战逃难西迁时任代校长,担负了平中从太原西迁至西安、天水的全程重任。

这里有一段关于习仲勋夫人齐心姐妹在平中的往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网友请移步:

岁月留痕 3. 一生执着于教育救国的爷爷刘同 

 

从北平到汉中

1935年12月,北平发生了一二·九运动,是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母亲在运动期间担任女子护校队队长,在校园里也很活跃,也引起了父亲的注意。母亲没有给我们讲过他们是怎么好上的。不是么,互相吸引眼球的男女同学之间的自由恋爱是很自然的事情。

 

父亲和母亲在大学时代

转眼来到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3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迁至陕西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西北联合大学。父母亲都是大四学生,分别跟随两家人撤离太原到大后方西安。父亲跟随全家三代一起逃难到西安的过程请看:

岁月留痕 1. “七.七”逃难记 

战乱时期大人总是担心子女的,外公在军队里忙于公事,母亲姐妹离开北平跟随外婆家人逃难,先在临汾一个大户人家暂住,这家的女儿后来碰巧成了妹妹的朋友,讲述了一些当年她家接待外婆“一个大家庭”的情形。母亲离开北平时把所有不便带的衣物都留给了闺蜜居詠宜阿姨,居阿姨后来是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婆婆,我太太带孩子三次去北京美国大使馆办签证都是住在居阿姨家的。

父母亲又在西北联大见面了。西北联大后来又继续向南搬到汉中城固轱辘坝一带。父亲母亲最后在汉中毕业,我在家里见过母亲的大学毕业证,上面有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范文澜的毛笔签名。父母亲是领到北平大学毕业证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而后的毕业生发的就是西北联大的了。

曾祖父有5个儿子,旧式中国家庭,大家住在一个大家庭里,爷爷是老大,要留在家里照顾曾祖父母,二爷爷则离家留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任职燕京大学教授,二爷爷原准备送父亲毕业后去美国留学,碰到日军侵华战乱无奈放弃了。而后,父亲有了一生完全不同的经历。有关二爷爷家的情况,请看:

岁月留痕 4. 宗教绘画艺术家--- 刘河北

 

从毕业到结婚

母亲毕业后留在西北联大作教务和校务工作,处于大后方,没有多少可说的。先来看看父亲毕业后的一段经历。

1938-1939年,国民政府为了疏通中国抗战大后方最重要的国际物资运输供应保障,加急修通了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从缅甸交通枢纽节点腊戌到中国云南瑞丽。中国政府采购的以及盟军支持中国战场的大量各种物资,包括枪械弹药、兵工器材、汽车部件、医药等等,在缅甸仰光卸船后,经铁路运输至腊戌,然后在腊戌通过滇缅公路运输至中国抗战大后方昆明。

此时,国民政府交通部在腊戌建立了一个车身厂,把运来的汽车部件组装成车,然后把各种战略物资装车,连车带货沿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运回国内。政府交通部在国内募集汽车组装技术人员,父亲和几个青年同学为抗日应征,经越南海防、缅甸仰光千里迢迢去了腊戌车身厂。根据政府要求,全部集体入伍并加入国民党,这后来在文革中都成了证实的“罪证”。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工科青年在车身厂日夜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努力把抗战急需的物资尽快运往前线,为祖国抗战贡献力量。后来父亲的职务升到中校课(不是科)长。1942年,结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蒋介石来到腊戌,和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在腊戌会晤,也视察了车身厂。

1942年初,父亲接到一纸委任状,任命他为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秘书,可是这时母亲正在办理来缅甸结婚的过程中,父亲谢辞了委任。上面于是改派了另外一个同学,此人后来在台湾当了交通部部长。

母亲在西南联大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跳槽去了山西大学当助教。一个年轻女性常常有人来介绍对象,烦不胜烦。还有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教授死皮赖脸的要跟母亲交朋友,有时晚上还有吓人的敲窗声。母亲决定辞职去缅甸完婚,一个嫁给了外交部副部长的中学女同学帮母亲弄到一张飞仰光的飞机票,1942年初母亲飞往缅甸准备结婚。

1942年2月,日军自仰光登陆北上,英国依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求助中国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也是为了保护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计9个师10万余人入缅,戴安澜的第5军200师最早赶至腊戌,第一次入缅作战正式打响。

正直缅甸战事紧张之际来到东南亚抗战前沿,哪里还有心事办婚礼。在远征军和日军浴血奋战各损失数万兵力后,日本大量增兵,远征军不敌,主力往东撤往国内。日军为了阻断中缅国际援华交通线,紧追其后。车身厂随远征军紧急往国内撤退,滇缅路上各种车辆,人畜,军人与百姓,拥挤不堪,一副逃命的场面。

      父亲有责任在身,要前后照看车身厂人员的撤退情况,父亲把母亲交给了前面的一个司机,自己却常常在队伍的尾部。到怒江惠通桥时,日军追得太紧,而且发现已有伪装的日军混进了逃难人群,用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阻挡日军同样的方式,按事先的部署,立即紧急炸桥阻断日军。这时母亲已经撤到了怒江东岸的山坡上,回望山下桥面上的车马人群,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心都提到嗓子口了。随着几声巨响,这座滇缅公路上的怒江惠通桥轰然倒塌,桥面上拥挤的车辆人畜应声坠入怒江激流。母亲亲眼目睹了这场无比悲壮的场面。上帝保佑父亲, 在炸桥之前赶到了东岸。

      让ChatGPT生成了一副母亲目睹炸毁怒江惠通桥阻断日军追击的画面,增加一点画面感: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但是,远征军以数万血肉之躯掩护了英军撤退,消耗了日军数万兵力,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为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怒江天险以西赢得了时间。炸毁惠通桥,挡住了日军进攻昆明,保住了陪都重庆的安全,改写了抗战历史,足以载入史册。

      过了怒江,滇缅路上仍然危险不断,日军飞机不断沿着滇缅路轰炸,妄图彻底毁掉这条国际援华交通线。父亲他们白天躲进树林,天黑后赶路,路上没有吃的了,一桶葡萄干吃了一个星期。由于路面破毁严重,父亲几人开的吉普车翻入路边深沟,一个同事一条胳膊断掉,只剩筋皮连着,胳膊甩来甩去,看着好惨。

      到了昆明,父母亲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婚礼。姐姐出生在了贵州贵阳。

父亲母亲的结婚照

 

谢谢到访!请继续阅读下集。

所有跟帖: 

好文章!期待下一集。父母都来自书香门第,还参与了悲壮的抗战。致敬! -Uusequery- 给 Uusequery 发送悄悄话 (69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10:20:13

谢谢美言!下集谈到了文革中的遭遇。 -菜鸟show- 给 菜鸟show 发送悄悄话 菜鸟show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10:54:50

2035年由南京政府授衔陆军中将军医监,是1935年?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11:24:14

谢谢纠正,是1935年! -菜鸟show- 给 菜鸟show 发送悄悄话 菜鸟show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6/2025 postreply 12:31:2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