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起飘落的“蒲公英”

图片来自百度
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电影传奇》。栏目对一些优秀的影片,进行历史的回顾,创作背景的分析,并对电影的主要创作人员、演员进行采访。
电影《关连长》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被列入到中央电视台首批采访计划中。
但栏目主持人在做采访纲要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因为,拍摄《关连长》的著名电影导演石挥,已在反右运动中含冤去世了。《关连长》原著作者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朱定,在新疆被判死刑了。
栏目主持人在悲愤中,失望透了!
1997年,韧性极强的栏目主持人,仍然抱着1%的希望,不停地在寻找朱定。他给新疆文联打了一个电话。
得到的答复太意外了:
朱定还活着,就在新疆石河子。
栏目主持人十分激动,当场就买了第二天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第二天,飞机一停落在乌鲁木齐,他就马不停蹄直奔石河子。
当见到已经70岁的朱定后,栏目主持人风趣地说:想不到您还活着!
朱定自嘲说,我自己也没想到!
事后,栏目主持人谈到了一个细节。朱定的爱人徐医生也是上海人。他采访朱定时,徐医生就坐在了他的后面。
当朱定正谈到他被判死刑的情节时,栏目主持人就觉得身后有风。他扭头一看,只见徐医生不停地向朱定摆手,示意朱定不要说、不要说!
可见过去那段历史,给朱定一家人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近三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心有余悸、心存恐惧!
栏目主持人说,白天采访朱定时,他放松自如地采访。但在夜里,他心里流满了泪水。
朱定的人生是传奇的、是坎坷的、是飘荡的。他的传奇经历,连老天爷都不敢这样编写。

《关连长》的电影海报 图片来自百度

朱定 照片由朱定女儿提供
朱定出生在上海松江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朱定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朱定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读的初中高中,然后又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他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都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挑选了两名外语出众的学子,到情报部做监听工作,朱定就是其中之一。
在情报部,朱定很快就显露出他扎实的英语功底。他值班时,截获破译了联合国部队在朝鲜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指令:
打到鸭绿江边,回家过圣诞!
总参副总参谋长、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将军,特地表扬了朱定这位新来的大学生。
在情报部,朱定对首长和老战士们讲述的战斗经历,极为好奇和感兴趣。他以一个新闻系毕业生的敏感,写出了小说《关连长》。
1949年底,《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关连长》。同时,《关连长》被译成英文、俄文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报刊上发表。
随后,拍摄过《鸡毛信》、《武训传》的著名电影导演石挥,根据朱定的小说《关连长》,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关连长》。
朱定火了,朱定红了!
年轻的大学生、总参情报参谋、青年作家,他成为了年轻人的榜样和骄傲。
1952年,部队开展了“自查自忆”活动,每一个人都要向组织讲清楚自己的历史和家庭。
朱定本着对党忠诚的纯真态度,向组织报告了两件事。
第一件,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帮助中国建立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美军教官要培训中国的伞兵,他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学李成,应聘上了美军教官的英语翻译。
中国伞兵突击队空投到日军占领区后,开展了对日军的袭击,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第二件,他还向组织报告了,他们家在上海最新划定成分时,被划定为资本家。
年轻的朱定,根本不懂说出这两件事情的政治后果。这一下朱定的麻烦大了!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帮助中国打日本,美军属于友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帮助朝鲜打美军,美军就是敌军。
朱定当过美军的英语翻译,家庭出身又是资本家。
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都属于致命的政治硬伤!也是政治大忌!
最后组织上决定:
朱定不能在总参情报部工作了!
组织上的决定,犹如晴天霹雳!对年轻的朱定心理的冲击是十分震撼和残酷的!
一个如日中天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一个总参情报部的情报参谋,一个在人生阳光明媚的阶段、令众人羡慕的年轻人榜样。
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瞬间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掉进了寒冷的冰窟窿!
朱定心里难过极了,悲伤的情绪布满了每一个细胞。
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朱定为了表示他的心对党是“忠诚”的,他的血是“鲜红”的,并坚决与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
他主动提出申请,到全军最艰苦的新疆军区军垦部队去锻炼,去接受组织的考验。
1952年,朱定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军垦部队,担任团场宣教助理。
朱定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渺小的“蒲公英”。时代的大风将他吹来吹去,飘起飘落……
从上海吹到了北京;
又从北京吹到了新疆;
从解放军最高层级的核心部门,飘落到了最底层的军垦一线。
这种跨度极大、落差悬殊的突变,年轻的朱定能跨过这个人生的大坎吗?
“蒲公英”,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气候恶劣的新疆戈壁沙漠,也能顽强坚韧地生存。
朱定在石河子军垦一线的艰苦生活,让这个从小在上海优渥生活中成长的人,体验到了底层劳动的艰辛,体验到了一线军垦战士的不容易。
此时,地球上还没有“石河子”这个地名。朱定和他的军垦战友们,在亘古荒原、在沙漠边缘开荒造田,并亲手在建造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是闻名全国的花园城市——石河子。
朱定成了石河子第一代开拓者。同时,也成了石河子最早的上海人。
在军垦一线的艰苦生活,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爆发期。
他先后在《收获》、《解放军文艺》、《延河》等刊物,发表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
其中,《地狱与天堂》、《地名的传说》、《韩祥沟》在全国获奖。
《工程师讲的故事》和《冰山雪莲》分别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语文课本。
在艰苦的垦荒岁月,在远离上海的戈壁沙漠,朱定以执着专注的文学创作,对冲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
使他成为了一名在困境中励志的军垦青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觉得朱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将他从石河子军垦团场,调到了兵团司令部所在地乌鲁木齐,担任《生产战线报》的编辑。从基层团场调到兵团司令部机关,“蒲公英”再一次飞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定这位新闻系的高材生,第一次专业对口,第一次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在机关,朱定专业上如鱼得水。大家都公认他是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大笔杆子”。
此时,诗人艾青刚从北京发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艾青是浙江人,在法国留学,又在上海生活过,朱定与艾青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艾青十分痛苦地告诉朱定,以前都是全国大型刊物排着队,等着向他要文章、要诗歌。
现在,不管他是写文章,还是写诗歌,一律都被退稿。没有一家敢接他的稿子,包括他曾经当总编的《人民文学》。
朱定,一边安慰前辈,一边对前辈说,您要是不嫌弃《生产战线报》太小,非主流刊物,您就把文章和诗歌给我,我给你刊登在《生产战线报》。
艾青感激万分地说,不嫌弃不嫌弃,有你这个心,黑板报都行。
“文乱”结束,艾青回到北京平反后,曾经回忆这段经历,他对朱定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善良的人!
什么是文人?
将写“字”,视为呼吸,视为生命!
但好景不长,朱定刚在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机关崭露头角,政治噩梦又追上门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反右斗争开始后,著名电影导演石挥拍摄的电影《武训传》,遭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批判,石挥导演被定为全国首批大右派。之后,一个噩耗传遍全国,石挥导演含冤自杀了。
朱定在悲痛之中,联想到《关连长》、《鸡毛信》等石挥导演的影片的下架。 他担心小说《关连长》可能会受到牵连,带来政治上的麻烦。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反右斗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机关也不例外,也有3%的右派指标,这是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
右派,在哪里呢?
右派,在知识分子中!
知识多的人,就是知道真相多的人,就是见多识广的人。
这些人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也管不住自己写文章的“手”。
朱定,他写过小说《关连长》,加上他出生剥削阶级家庭。这两个政治上的大疤痕,自然就成了反右斗争“瞄准”的目标。
反右领导小组认为,石挥导演是全国知名的大右派,他所拍摄的电影《关连长》就是右派的产品。朱定是小说《关连长》的作者,朱定就是给大右派导演石挥,提供炮弹递刀子的人!
朱定不当右派,谁当右派?
朱定不是3%, 谁是3%?
朱定百口难辨,谁给你讲理?你又到哪里去讲理呀?
八年前,小说《关连长》曾经给朱定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带来了无限风光。
八年后,小说《关连长》却给朱定这位新婚的新郎,带来了灭顶的政治噩梦!
朱定,这位新郎命苦啊!
朱定被打成右派后,便从乌鲁木齐兵团司令部机关,发配到了石河子大海子水库,开始了劳动改造。
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大笔杆子”,成为了水库工地的劳动改造者。
两年后,大海子水库竣工后,朱定也由于劳动改造表现好,摘掉了右派帽子,重新回到了石河子军垦团场担任宣教干事。
“蒲公英”渺小啊,只能任政治狂风,吹来吹去,吹起吹落……
1966年,“文乱”开始了。
一大批老干部、老元帅都被打倒了。那位姓江的女人成为了文艺战线的革命“旗手”,她成了社会议论的焦点。
知识多的人,见多识广的人,是不容易被糊弄的。
朱定这个读书人和朋友私下聊天时,将三十年代上海媒体公开报道的,女“旗手”当三流演员的那些事,闲聊了出来。
更要命的事,朱定除了议论女“旗手”,他还议论了林副主席。
他说,林副主席打仗很厉害,但抗美援朝时,他却抱病不出。建国后他也没做什么事,天天在养病。
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这是以全民相互揭发“现行反革命”为标志,“文乱”中最残酷的至暗时段!
朱定被批捕和判刑了。
朱定为什么批捕?并判刑呢?
原来朱定与朋友闲聊女“旗手”和林副主席的话,被人举报揭发了!
这些话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言论!
此时,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与全国一样,老干部、老领导都被打倒了,公检法也被砸烂了,军管会掌握着一切权力。
几十年后,朱定仍十分清晰地记着,对他那荒唐的审判。
审判,没有公安,没有检察院,也没有法院,仅一个军代表就草菅了人命!
朱定说,在“值班连”的一间十分简陋的房间里。军代表低着头,在看关于他的案子材料。十几分钟后,这位军代表突然抬起头,用很浓的甘肃口音大声问道:
你是朱定吗?
朱定回答,是的。
军代表又说,你知道你的罪行吗?
朱定说,不知道。
军代表瞪着眼睛凶狠地说,材料我都看了,我也不想跟你多啰唆了,直接说审判结果!
朱定,上海人,家庭出身资本家,从小就受美国教会学校的毒害,当过美军的翻译。曾经利用写小说,丑化人民军队,反党反社会主义,被定为右派分子。但至今仍然死不改悔,继续散布反革命言论。
现数罪并罚,判处死刑!
朱定说,他一听审判结果是死刑,脑袋嗡的一声,就没有了任何思维!
只剩下本能地大喊: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朱定哭了,最后是哭着大喊,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上来几个“值班连”的人,把朱定从房间里拖了出去……
朱定被关押在了石河子垦区团场的“新生”连。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许多团场都有一个很特殊的连队,称之为“新生”连。
“新生”连,主要由来自全国各省市,解放前旧政权的军政警人员、右派、以及各种各样罪名的人组成,从事开荒种田的劳动改造。
关押在“新生“连的朱定,让死刑、死刑、死刑!这两个字压满了脑袋里的所有空间。
一介书生的魂飞了,胆也破了,他满眼只剩下至暗漆黑的黑洞。在恐惧压力下,他两天没有吃东西,只剩下浑浑噩噩和无言的沉默。
“新生”连的管理员老倪,是一位老八路,由于他识字不多,所以仍然在基层连队工作。
老倪眼瞅着两天没有吃饭、精神极度崩溃的朱定。
他对朱定说,朱干事啊,饭还是要吃的,农八师军管会的判决,不是终审,还有一个上报审核的终审。
老倪又说,你看咱们兵团的陶峙岳司令员、张仲翰政委哪一个不是战功显赫的将军?还有你那个朋友艾青,人家可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现在不也都关押着。
你要像司令员、政委和艾青一样面对现实。只有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再见到徐医生和女儿。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再见到徐医生和女儿。
老倪这个老八路,他说的这句大白话,犹如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训:
光与真理!
猛猛地击醒了满腹学问,却魂飞胆破、六神无主的朱定。
老倪说得很对,兵团农八师军管会对朱定的审判,不是终审。当时,死刑还要上报新疆军区,进行最终的审核。
终审,会是什么结果呢?
老天都不知道,一切就看朱定的命了!
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政治大事。林副主席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坠机身亡了。
全国老百姓在惊愕中,迷惑……
很快,党中央就传来来了明确的声音,林X是反党集团的头目。
新疆军区认为,林X已经成为了反党集团的头目。那么,朱定因为议论了林X,而被判了死刑,这个前提就不存在了。但是,朱定还议论了女“旗手”,女“旗手”此时还是政治舞台上的高层领导。
所以,新疆军区最终审判的结果是,朱定由死刑改为十年刑期。
绞刑架上的绳子突然断了,死神都不收朱定这个冤大头!
朱定的命真大呀!
林副主席他自己也想不到,因为他坠机身亡,居然还救了一个人的命。一个曾经议论过他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的一条命。
终审改判后,朱定更加理解了老倪,这位老八路的那句话,只有像牲口一样活着,才能盼来希望!
朱定现在心里也有底了,认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当十年牲口!
能活着,就行!
押送囚犯的敞篷卡车,在沙土的翻浆路上颠簸了七天。七天的时间里,车队卷起的沙土遮住了天空,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浓烈的沙尘。
朱定在无助的忧伤中感到,南疆的自然环境与北疆石河子相比,那是更加恶劣、更加糟糕、更加残酷。
朱定这个“蒲公英”,又从新疆北疆的沙漠边缘,被吹到了南疆的沙漠边缘。
劳改农场的犯人服刑,主要是推移沙丘、挖大渠、开荒造田。由于,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营养不良,朱定的腿一直是肿着。
一天,管教干部通知他,要带他去场部。朱定一听,害怕极了,担心又出了什么新的幺蛾子。
到了场部后,进了一间办公室。一位干部自我介绍说,他姓贺,是劳改农场分管文教的副场长。
贺副场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查了你的案卷,知道你是上海圣约翰大学老牌的大学生,没有刑事案底,也没有贪污受贿的经济案底,只是因为议论了领导,被判了刑。
贺副场长接着又说,劳改农场有一个子女学校。但由于这里地处戈壁沙漠的深处,招不来正规的老师。子校的老师都是由农场干部家属所组成,她们文化程度低,没有一个正牌的大学毕业生。
所以,我们想让你做代课老师,给孩子们教书。
朱定原本忐忑不安、诚惶诚恐的心,突然“断电”了,他那张憨厚的脸居然哆嗦了起来……
朱定自知自明,自己是谁呀?
自己是一个囚犯,是一个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囚犯。现去去做代课老师,从事知识的奉献。这一切,作为一个囚犯是根本不敢想的!
难道老八路老倪那句忠告,显灵了吗?
贺副场长看着神情恍惚的朱定,问道,朱老师可以吗?
老师,囚犯;
囚犯,老师。
这身份切换得太快,快到朱定根本反应不过来!
等他的大脑续上电后,他那被人尊重的泪水、被人信任的泪水,汇集在了一起,情不自禁地流淌了出来……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戈壁沙漠深处,人性是简单的、是务实的。生命的依存链会奇妙地重组。
为了孩子们,管教干部和被监管人员可以抹去身份的鸿沟,形成各方共识:
孩子就是重托,知识就是信任!
劳改农场领导的眼光绝对精准,可以说慧眼识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朱定五岁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初中时,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朱定的文学作品《工程师讲的故事》和《冰山雪莲》,分别列入了高中和初中的语文课本。
朱定的水平在子校众教师中,高下立判,鹤立鸡群。
因为腿肿,他这个代课老师,除了不教体育课,其它课程,开一门,火一门。
他用心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口,让身在沙漠深处、沙尘弥漫下的孩子们看到了知识的蓝天。
这些身处沙漠深处的孩子,太向往城市了。虽然,他们都没去过上海,但上海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最有知识、最有文化的城市。
所以,孩子们都以崇拜的心情,称呼朱定:上海的朱老师!
孩子们的家长,这些平时很威严的管教干部,也对朱定完全刮目相看了,大家也都尊称朱定:上海的朱老师。
朱定,终于用知识赢得了做人的权利,他也用知识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和尊重。
老倪这位老八路,给朱定的忠告终于显灵了。
1976年,“四人帮”被抓了起来了,朱定盼来了春天,盼来了新生。
一天,贺副场长对朱定说,大家都知道,你是因为说了“四人帮”中那个女人的一些话,才被判了刑。所以,我们专门申请提前释放你,上级已经批准了。
你可以回家了,徐医生和女儿也一直等着你呢!
朱定,每一天都在盼着回家,每一天都在盼着自由,但当自由真正来临,可以提前四年回家,这一切又像是在做梦!
朱定,要回家了。
有情有义的贺副场长,专门派了一辆车,要将朱定送到距离劳改农场170公里外的喀什。
临别时,贺副场长拉着朱定的手深情地说,谢谢你上海的朱老师!
你帮我们培养教育了孩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十分感念你,也十分舍不得你。
贺副场长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大面袋,里面塞满了核桃,葡萄干、杏干。他说,这是家长和孩子们对你的一点心意。
朱定哭了,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这位上海的朱老师,在距离上海最遥远的沙漠深处哭了……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一段在苦难的囚犯日子里,得到孩子和家长们尊重,人格回归的经历;也是老八路老倪“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忠告显灵的经历……
朱定,对孩子们充满了深深的不舍和留恋。这深深的不舍和留恋,又交织着他那朝思暮想盼回家的心愿。
他始终不忍心当面向孩子们、孩子们的家长道一声:再见。
他只有心里面默默地念道:孩子们,希望你们继续好好读书,我会想你们的,上海的朱老师会祝福你们的!
朱定,成了唯一一个在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沙漠边缘,都生活过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
“四人帮”打倒后,国家开始了拨乱反正,国门也慢慢打开了。
在新疆老领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司令员的支持下,国家将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地膜植棉项目,放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的干部职工高兴坏了,因为这将带来棉花生产的现代化,使棉花成为石河子垦区的支柱产业,成为一棵致富的树。
可幸福也带来了一个小烦恼。
聘请外籍英语翻译是每小时8美元工资。一个外籍翻译一小时的工资,折合人民币,就是团场一个职工,一个月的工资。
整个引进试点项目做完,仅翻译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时,农八师石河子垦区:
穷啊,缺钱啊!
这个问题汇报给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的政委兼党委书记刘炳正。
刘炳正,这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农八师老政委、老书记,“文乱”中他也被打倒了,他自己也是刚刚恢复工作。
刘炳正政委听了汇报后,提出英语翻译自己配,节省这笔开支。
可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去哪里找高水平的英语翻译呢?
此时,有人告诉刘炳正政委,朱定从南疆劳改农场提前释放回来了。
刘政委一听,眼睛一亮。随口就说,老天帮我们农八师省钱啊!
刘政委说,朱定可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抗战打日本鬼子时,他就当过美军的翻译。让朱定去当英语翻译,太合适了。
可工作人员提醒刘政委说,朱定现在还是劳改释放人员,没有正式平反,不太合适吧?
刘政委眼睛一瞪,愤慨不已地说,朱定不就是说了林X和那个“女人”的几句大实话,就被判了刑。
他是吃了大苦、受了大罪的人。这样的冤案不平反,我们还是共产党人吗?
平反?
我今天就开党委会,给朱定平反,明天他就去当英语翻译。
刘炳正,这位老革命以勇于担当的血性,用闪电般的速度,给朱定平了反,并赋予了信任。
什么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就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事后,刘政委多次说道,我们用了一个朱定,为国家节省了宝贵的外汇,为农八师省了一大笔钱,这是件大好事啊!
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将引进的地膜植棉项目,放在了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沙漠边缘的148团。
地膜项目的外国专家组十分吃惊的感叹,没想到在遥远的沙漠边缘,居然有如此高水平的英语翻译。外国专家也根本想不到,这个英语翻译不久前还是一个囚犯。
当他们知道朱定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教育背景后,肃然起敬。从此,外国专家们均尊称朱定,为朱教授。
朱定,也因为综合协调能力出众,由英语翻译成为了引进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朱定知道,推广新技术的关键,在于那些根本不懂英文、在田里干活的农工和农民。
所以,他就编写了一个《棉花种植地膜技术手册》,朱定说,只有让这些没有文化的农工和农民,也能读懂这本最简单的《手册》,棉花种植新技术,才能像星星之火燎遍新疆、燎遍全国。
外国专家们看了《手册》后,太敬佩朱定了,称他是棉花种植新技术的“布道者”、“火炬手”。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引进的棉花种植的新技术,在新疆已经全面普及了。棉花也已经成为了新疆的支柱产业,现在新疆的棉花产量已占全中国总产量的93%,占世界总产量的22%。
朱定在文章中曾经写道,他为自己曾是棉花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者,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了。
我们与世界脱钩已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里,国家停止了英语教学,英语人才完全断档。
此时,全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那真叫求贤若渴,恨不得挖地三尺,去找懂英语的高手!
这时,一个传奇的传说,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了国家部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个曾经的死刑犯,英语非常厉害,外国专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时,水利部正准备从以色列引进节水农业滴灌项目,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和推广。
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将率领中国水利代表团,去国外进行引进滴灌项目的考察和商务谈判。
钱正英部长是上海人,曾经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当她听说朱定这个传奇的传说后,并了解到朱定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钱部长二话不说,明确指定中国水利商务代表团的英语翻译,就由朱定来担任。
因为,钱正英部长作为一个上海人,她太了解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的英语水平了!
朱定火了!
火到了文化部组成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也明确指定由朱定担任英语翻译。
文化部的理由非常过硬,因为朱定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的许多文学作品曾获全国奖项。
而且,朱定担任英语翻译,还可以为文化部节省一个英语翻译的名额和费用。
朱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默默地在筹划一件事。
这是什么事呢?
当时公务出国人员,每人每天国家会补助一美元的零花钱。
公务出国人员回国后,还有一个特别令人羡慕的政策。每人都有一件进口家电的配额,可以在北京免税商店里购买。
朱定每次出国,国家给的零花钱,他都舍不得用,节省了下来。最后,他将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凑在了一起,在北京免税商店买了一台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
八十年代初,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那可是当时中国高端阶层家里,最自豪、最牛逼的大“神器”!
朱定带着松下大彩电回到了石河子,找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老八路老倪。此时,老倪已经离休赋闲,在家含饴弄孙了。
朱定见到了老倪,两位老朋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朱定说,老倪啊,我今天是来感恩的,还愿的!您还记得我被判死刑时,您给我的忠告吗?
老倪说,那哪里是忠告,我就是怕你这个读书人,一时想不开,干蠢事,才说了那句大实话!
朱定说,当时没有人敢跟我说话,更没有人敢接触我。而您这位老八路,却说出了那句震撼我一生的忠告。
您的那句忠告,就是我在至暗的黑夜里:光和真理!是我在苦难日子里的精神支柱!
当邻居们看到,朱定把松下大彩电搬往老倪家时,老倪脸上的皱纹都笑弯了。
邻居们说,朱定这个秀才风光了之后,没有忘掉老倪这个老八路,这两个人做人都没得说!
一个大老粗,一个读书人;
一句大实话,一部大彩电。
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甚至知识结构都不在一个层面。但怜悯、善良、朴实、感恩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透亮着人性的光芒!
救命实话,德善尽显;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蒲公英”轻盈飘舞,放飞梦想。
1982年,朱定担任了新疆石河子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并连续二届担任石河子人大代表,连续三届担任新疆政协委员。
他一直认真勤勉地工作到退休。
山高,人为峰!
朱定的人生,一次次从高峰,跌落到谷底深渊,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再攀爬到山顶。
朱定真的是传奇,是牛人!
他的悲喜纷呈的人生,在晚年时又呈现了一次奇迹。
1999 年,朱定去加拿大参加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全球校友会年会活动。在年会上,他见到了分别50年的李成同学。
朱定曾经与李成一起在中国伞兵突击队,做美军教官的英语翻译。老同学相见格外亲切,李成十分热情地邀请朱定,到他美国的家里去做客。
李成对朱定说,有一个珍贵的礼物,一定会使你终生难忘!
这是什么礼物呢?
在美国李成的家,李成拿了一盘录像带,录像带刚一放,朱定就激动不已了!
原来,这是中国第一支伞兵突击队的影像资料。
1944年,代号“空中利刃”在中国云南秘密进行。这就是美军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兵种——空降部队,即第一支伞兵突击队。
由于伞兵突击队特殊的性质,突击队一共挑选了一千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21岁。这是除中国空军之外,学历和综合素质最高的一支神秘的部队。
伞兵突击队是清一色的美军教官,美式装备,训练标准要达到特种兵的能力。
影像资料记录了这一千名伞兵突击队员训练的过程,以及深入日军敌后,进行英勇作战的记录。
中国伞兵突击队一出手,就震惊了世界。
伞兵突击队空投到广东开平,救出了12名被日军关押的美国飞行员。空投到浙江、广西、湖南炸毁了日军的军用机场、交通枢纽、通讯设施和弹药库、油库。
特别是“湘西会战”,空投的伞兵突击队夺取了日军要塞阵地,为整个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中国伞兵突击队对日军英勇作战,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看完影像资料后,两位耄耋老人,都激动得泪流满面。这里有他们的青春岁月,战斗生活的记录,有中美两军共同抗击日军的记录。
随后,李成语重心长地对朱定说,他有一个心愿,想把这段中美两军共同抗日的历史写下来。但是,他已经是癌症晚期了,来不及做这项工作了。
他希望朱定能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为中华民族写出来,为子孙后代写出来,这也是他请朱定到美国来的最大心愿和嘱托。
为了不辜负老同学的重托,朱定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在八十五岁之时,终于完成了48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国伞兵突击队》。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朱定晚年的心血之作《中国伞兵突击队》出版发行了。
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知道了,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有一千个中华铁血男儿,深入敌后,与日军英勇作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和事迹。
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终于拂去了尘埃,大白于天下了!
传奇的朱定,传奇的一生。
一部小说《关连长》,开启了他的传奇,也像恶魔一样追杀了他半辈子。
又是一部小说《中国伞兵突击队》,给他传奇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片来自百度
朱定老了,越来越老了。
经过新疆风雪六十多年的打磨,朱定早已没了上海人的模样了。他完全就是一个历尽岁月坎坷,被风雪磨砺出的一个西部边疆的老人了!
但他的心、他的血液始终连着上海,一直想叶落归根回到上海。
朱定和徐医生多次回到上海,想从祖传的房产中,找回自己应有的那部分,使生命的晚年在上海有一个栖居地。
但岁月与土改、公私合营交织在一起,祖传的房产中“私有”两字,早已被政治运动打磨匿迹了。
上海昂贵的房价,对在新疆领取退休金的朱定来说,再活八辈子也是不敢奢望的。
冷酷的现实,将落叶归根的企盼和梦想化成了空气。他们只能在新疆伴着残余的落日,遥望故乡,遥望上海。
2018年12月,“蒲公英”再也飘不动了,最终落在了新疆石河子……
朱定在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走了……
六十年前,朱定与他们那一代风华正茂、清纯热血的军垦青年,在戈壁沙漠边缘一砖一瓦亲手建造了石河子绿洲医院。
六十年后,石河子绿洲医院又“亲手”,送走了这些曾经青春少年、芳华绝代的军垦战士。
一个甲子大循环,青春从这里开始,生命在这里结束,这就是一代军垦人的历史……

朱定与徐医生在新疆石河子 照片由朱定女儿提供

图片来自百度
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朱定的一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
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岁月的交织,所展现出的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在这幅历史画卷里,政治的变化,甚至政治人物的变化,都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还原历史,是不希望再重复那段历史。
我的一点心愿:
我已经写了第十六篇关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的文章了。我发现每一个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都有五彩斑斓的故事。这些中华英才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
这坚定了我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写“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系列”,向大家介绍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前辈们。
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给我提供线索和素材,我愿用我的拙笔,写出大实话。
另外,我重申一下,我写文章从来不开打赏,不做商业广告。纯粹是一种情怀。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