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生涯(二)融入团队 77
人际关系最重要,无任何处不能少。
尊重他人不摆谱,同心协力大家笑。
古语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现代语录是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在走到一起来了'。无论古今,人与人的关系都十分重要。在任何一个团队里相互支持才能事倍功半,特别是教育评估小组。因为其工作是一环扣一环的,不像老师那样关门就是自己一片天。
除了我是新人,小组其他成员都已经在105小学工作一两年了。心理学家姓罗来自福建。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来美后在 RIT 读完心理学专业成为学校心理学家。他的中文名字的发音与威廉极其相似,所以就是叫威廉吧。读者可以猜一下真的中文名字是哪两个字。
社工是一个小妹妹,台山人在曼哈顿唐人街长大,也是纽约大学毕业的,算是校友。她的英文名字是 Sherly Chen, 翻译成中文就是陈雪莉,但她告诉我说她的中文名字叫张书芳,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了。台山话的发音极其奇怪。Manhattan 曼哈顿,在台山话里是民铁吾,完全不着边际。辅助人员来自台湾姓蔡,叫白林达。
老板醍醐灌顶,加上自己努力,不到一个月在工作上就是游刃有余。给学生做测验,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家长开评估会议, 皆如鱼得水。到了不惑之年,还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工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下班就下班。记得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工作就是工作,学习就是学习,玩就是玩 (work is work, study is study, play is play)。上班时努力工作,下班时尽情享受,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吗!
从森林小丘家到八大道学校要1小时15分钟以上。每天6:30就必须出门。清晨的空气新鲜,不过冬天还是很冷的。学校忙完一天,下班后还要挣外快。有两天下班后,去市立大学史泰登学院教书。另外两天下班后,去唐人街给车衣工人教英文。通常回家就是十点钟。看一会儿电视,轻松一下,就该睡觉了。
喜不喜欢这个工作呢?不用说是喜欢得很。还在想可以就这样干到退休。这个职位除了可以把工作与休闲分开外,感觉更像一个专业人士,受到尊重,有技术含量,也有成就感。比如说,开会时给家长分享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细节时,家长会说是这样的呀! 你怎么也会知道? 会感到特别欣慰。
有没有挑战呢? 任何工作只要是认真去做都是有的。我们这个特殊教育评估小组大概是学区里最忙的一个。有的学校一年才做三十多个评估,而我们小组大约要做一百多个。工作量是好几倍。而我就是压力最大的哪一个。
压力并不在专业工作-教育评估,而是来自组织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工作进度。特殊教育评估小组成员就是我们三个,是一个平行的工作关系,没有正式的组长,但是,不知道是如何制定的,教育评估员在工作方面对学区实际负责。也就是说,是一个不是老板的老板。如果评估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中完成,就要拿教育评估员试问。学区特殊教育委员会每次都是打电话找我催促进度。世界上讲的是名正言顺。这个不是老板的老板则是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工作不是那么忙,这个矛盾就不会这么突出。而我们小组是非常非常的忙,就免不了要催他们俩人。不是老板自然不能下命令,只能好言相向,就有些难度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得罪人了,特别是在刚刚开始大家没有磨合好的几个月里。学区里有不少评估小组为此大家关系紧张。
怎么办呢? 只好以柔克刚,以专业的方式办事,此外还要看运气。威廉跟我都是77级的,年龄差一岁,都喜欢历史。相处起来非常融洽。天天中午一起去八大道吃中饭。从63街吃到50街,从广东楼吃到上海小馆,吃遍了八大道。中饭时,他喜欢吹吹牛,讲讲历史上的典故和趣事,分享一下生活经历。虽然历史方面比不上他,也差距不大。也算是伯牙与钟子溪。
雪莉虽然在美国长大,毕竟还是中国人。文化上有一些差距,还不是那么大。最难得的是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结婚后不到两年先生因病过世她对婆母还是一样的好。所以跟一个谈得来的和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起工作,还会有太大问题吗。后来学区里的其他评估小组都很羡慕我们小组不错的搭档关系和融洽的工作氛围。
其实除了与他们两人的关系不错外,他们本身也很职业。也就是分得清,工作与个人的关系。避免把情绪带到工作上来。此外,小组成员都是中国人,同种文化在沟通上会比较容易。
他们都知道我是哥大的博士,但我从来不以博士自居。同事是同事,学位是学位。这是完全分开的。说到这里,有一个笑话。前一年,布莱恩特高中的音乐老师拿到博士学位。好几年来一起乘地铁,都习惯叫他某某先生。拿到博士学位后,每次都纠正我们说,叫他某某博士。其实我和简都有博士学位,而且学校比他还好。
人与人还真不同。想想看,如果以博士自居,高高在上,能够搞好关系吗? 尊重是互相的,不是靠嘴巴说来的。他们倆都故意叫我少东,是一个与我的名字发音像近的词,另外一个意思吗?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