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是李讷。右边这位是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曾与毛共进晚餐,下面是他的故事

来源: 2025-08-15 15:19:3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方彦明、宋云娅 | 中国日报 | 更新时间:2007-10-18 06:56

 

 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约翰·罗德里克(右)与毛泽东(左二)及其女儿李在延安。图片由约翰·罗德里克提供

 

1945 年的一个冬日,31 岁的约翰·罗德里克(毛泽东曾这样称呼他)来到了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延安的中国共产党总部。

这位新晋美联社记者来此报道旨在促成国共两党交战的谈判。起初,他被这座在中国西部被日军空袭摧毁的小镇所震惊,但在当地的窑洞里,他经历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这段经历在他作为美联社首席中国观察员长达39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塞满沙子的枕头,以及30米外最近的厕所,这些只是罗德里克对延安丰富多彩的记忆的一部分。93岁的罗德里克毫不费力地回忆起他与当时中国最重要领导人的接触。

 

 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约翰·罗德里克档案照片

 

1946年2月初,毛泽东邀请罗德里克到他简朴的住处吃饭。

罗德里克回忆说,毛泽东在他简陋的平房门口迎接了他。他说,这个圆脸农民的儿子已经不再是长征时那个瘦削结实的年轻人了。

晚餐前,在罗德里克的印象中,毛泽东显得非常自信,他坐在毛泽东身旁,通过他的官方翻译、后来的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进行了一场热烈的交谈。

毛泽东穿的蓝色棉袄和裤子,还有磨损的、系带松松的运动鞋,都给罗德里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吃的那盘美味佳肴一样。

罗德里克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因为国民党军队正在围攻共产党,共产党人几乎得不到好的食物和新衣服。毛泽东告诉他,这条鱼来自50英里外的一条小溪。

“我不知道共产党人过着这么好的生活,”罗德里克说。

“罗德里克先生,我得告诉你,你是我们的客人,”毛泽东回答道。“当然,我们不是每天都这样吃。”

毛泽东随即告诉他,蒋介石(当时的国民党领导人)不值得信任。“我们当然愿意与他们合作,”毛泽东说。“我们也赞赏杜鲁门总统为防止内战所做的努力,但我们担心他们无法实现目标。”

与蒋介石的谈判最终失败,但罗德里克在延安期间仍然几乎每天都与毛泽东见面。他们坐在一起观看京剧。京剧在一栋通风良好的谷仓式建筑里演出,但演出过程中精心准备了丝绸服装。

与此同时,罗德里克采访并更新了其他多位中国领导人的生活。他形容已故总理周恩来是一位非凡的男士,温文尔雅,相貌英俊。而著名将领彭德怀在他记忆中是一位相貌平平却又温和的军队将领。

 

 

 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1979年,约翰·罗德里克(左)会见邓小平(右)。图片由约翰·罗德里克提供

 

罗德里克最后一次访问延安是在1947年。在最后一次离开的机场,他碰到了毛泽东,并说对于他领导了26年的革命来说,这是个黯淡的日子。然而,毛泽东的回答却展现了他是一位沉着冷静、充满自信的领袖。

“罗特利,”他看着罗德里克的眼睛,叫着罗德里克的中文名字,“我邀请你两年后来北京看我。”

事实上,共产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迁入了首都,并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那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离开延安时,罗德里克想自己付住宿费,但毛泽东告诉他:“我已经替你付了钱。”直到今天,罗德里克仍然认为应该由阿普·罗德里克来付钱。

这次机场欢送会是罗德里克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会面,但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报道中国。

1971年4月,中国政府邀请一支美国乒乓球队和三名美国记者访华。时任美联社东京分社首席中国观察员的罗德里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是NBC的约翰·里奇和杰克·雷诺兹。

乒乓球队的成立为理查德·尼克松次年对北京的历史性访问做好了准备,出人意料地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1年4月12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的接待队伍中找到了罗德里克。总理主动与他握手:“罗德里克先生,欢迎您来到北京。您觉得这里和延安怎么样?” 他回答说:“当然不一样。”

周小平在随后对与会代表的讲话中谈到了未来两国媒体人士之间的互访。他说:“罗德里克先生,您打开了大门。”

1979年,中美建交,同年,罗德里克在北京重新启用了关闭30年的美联社驻华办事处。

罗德里克很遗憾没能在延安见到邓小平。1979年,65岁的他出任美联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长时,曾与26位美国记者一起见过邓小平。

罗德里克讲述了他在延安的经历以及亲眼目睹的乒乓外交运动。

他回忆起8年前,周恩来总理承诺中美两国记者将加强交流,当时团队里只有3名美国记者,他对这一变化表示赞赏。

 

 

 与毛泽东共进晚餐

约翰·罗德里克拍摄的照片显示,1947 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在延安机场。

 

会谈结束后,罗德里克写了一篇关于邓小平的专题报道。他形容邓小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指出,1979年邓小平在德克萨斯州一次烧烤聚会上戴着牛仔帽的照片给许多美国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写道,美国人在邓小平身上看到了幽默和机智,这使他们认为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

1980年,罗德里克对邓小平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独家专访。罗德里克回忆说,比他大10岁的邓小平“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人,敏锐、风趣,而且很有幽默感”。

罗德里克在87岁时得知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再次撰写了关于中国的文章。在为美联社撰写的文章中,他回忆道,毛泽东本人也是一位体育爱好者,因其在20世纪50年代被广泛报道的纵身跳入长江而闻名。他还指出,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创了群众体育的黄金时代。

正如他所言,中国女排首次击败日本队夺得世界冠军,随后在连续五届世界冠军后,又夺得了一枚奥运金牌。在此之前,也就是国民党时期,中国参加了三届奥运会,但从未获得过奖牌。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赢得了数百枚奖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夺得了23枚金牌,仅比领头羊美国少3枚。

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渴望获得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邻国的善意和尊重,以及中国古代作为辉煌的中央王国所享有的威望。”

该文章的中文版即将在《国际传播杂志》上发表。

(中国日报2007年10月18日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