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VS日本关东军:人数占绝对优势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接受蒋介石(一说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不抵抗而致国土沦陷的历史让人感觉耻辱,那么,当时的东北军战力究竟如何?如果殊死抵抗,关东军侵占东北的计划会得逞吗?强国论坛采访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玮。据冯玮介绍,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军由于经过了中原大战以及原先家底比较厚实,人员比较多,在华北地区驻扎11万人,在东北地区驻扎20万人,再加上29军,总兵力在40万人左右。关东军的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前也就是一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总共是1.04万人,其他可以动员的军事力量,包括在乡军人(即退伍军人)一万人,警察三千人,加起来总共三四万人左右,绝对不超过五万人。也就是说,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毫无疑问,东北军是占有着明显的人数上的优势的。
专家:若“死磕”关东军,东北军有可能获胜
冯玮:如果“死磕”,根据实力对比,最终结果东北军有可能获胜,因为它实力好几倍于日军,至少从人数上说多很多。但是有一点情况需要补充,根据绪方贞子《满洲事变和政策的形成过程》中的记述,虽然东北军人数很多,但是有十几万在关内,来不及马上调往东北。因此,东北军人数虽然是几十万,但是不能把它全部算成可以马上抵抗日军的部队。但是,即便如此,关键仍在于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也就是说没有“死磕”。如果“死磕”的话,应该说结果难料,至少不会溃败得这么惨。至少能有效顶住日军的进攻,怎么也撑一下吧。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能否与关东军一战?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能否与关东军一战?
九一八事变如何影响日后战局?
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认为中国不堪一击
日本从 “9•18事变”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包括它的陆军什么资料,都显示说中国国家四分五裂,国民党腐败,军队没有军纪等等,这是最终使它在卢沟桥事变以后,敢于不断地在中国扩张侵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点,它确实也是为日本的二战期间的疯狂打下了伏笔和坚实的基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的起因也和“9•18事变”密切相关。因为在1941年9月26号,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了赫尔备忘录,等于是最后通牒,提出四项要求,都是和“9•18事变”直接相关的,或者和中国直接相关的。第一个就是退出所有的中国领土,第二个,只承认国民政府政权,不承认汪伪政权,第三个,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第四,不缔结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三国同盟条约。
东北资源支撑日本继续扩大对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19.5万余支步枪,5500挺机关枪,1650余门大炮,5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以及大批的弹药、器械、医药、物资等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日本侵华占领东北后对东北工业资源的掠夺是多方面的,但其重点是掠夺战略物资,特别是钢铁、煤炭和液体燃料等等。1931 年以后,日本从东北掠夺的生铁数量大幅度增加。据伪满统计,1931年为54.2 万吨,占日本进口总数的71%;1932 年为82.2 万吨,占进口的83%;1933 年为95.3 万吨,占进口的81%;1934 年为114.9 万吨,占进口的77%。
除此之外日本还对东北煤炭的大肆掠夺,“九•一八”后,日本从东北掠夺煤炭逐年增加:1932 年为1703 万多吨,1933 年为1885 万余吨,1934 年为 2055万多吨,1935 年为 3127 万余吨,1936 年为 4214 万多吨,1937 年达5266万余吨。在日本进口煤中,东北煤占70~85%。这些物资运回日本后,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为日后全面侵华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