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下GPT

本帖于 2025-08-06 20:47:2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胡雪盐8 编辑

“一点两面三三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战中独立总结发展出来的战术体系


为什么有人会误以为是日本人发明?

这种误解可能来自以下几点:

1. 日军编制影响有限

日军在二战期间确实对小分队战术和火力协同有所研究,例如:

  • 日军步兵班通常是13人,划分为3个小组

  • 强调步机协同、渗透战术、利用地形

但其战术指导思想更偏向精神意志(玉碎)战法冲锋白刃战等,与解放军后来发展出的机动性、火力配合、分进合击的"三三制"有明显不同


“一点两面三三制”的明确来源:

特征 来源
三三制 解放军独创,最早形成于抗日战争后期,在抗美援朝战场广泛使用。将一个步兵班9人编成3个3人战斗组,提升小组作战效率。
一点两面战术 源于中国传统战术思想 + 苏联影响,尤其强调“主攻一点、两翼协同”打法,在解放军《步兵条令》中有详细指导。

学术资料支持: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明确定义“班组三三制”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践中形成。

  • 《解放军战术学》:指出“一点两面”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由指挥员总结出的小部队进攻组织模式。

 

 

阶段 特点与影响
抗战时期 八路军和新四军采用游击战术,重视小分队作战、灵活编组。
抗美援朝战争(1950-53) 参照苏军战术,又结合志愿军实战,总结出有效步兵战斗编组。许多基层指挥员如黄继光所在的部队实际运用了类似战术。
1950年代末-60年代 解放军《步兵战斗条令》中逐步规范“三三制”和“一点两面”的战术术语。
影响至今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解放军现代班组编制和战术教范的形成。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