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

来源: 2025-07-23 09:22:5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蘸盐 

7-22 12:12

看完《南京照相馆》了。这片子劲儿太大了。最后是流着眼泪回家的。回家后又哭了一会儿,现在心情平复下来了。写写感受吧

 

——不是整部电影都在哭。这部电影的主调是紧绷、压抑。整部电影一直快到结尾,都没哭。但是到最后,看到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战犯被游街、被押赴刑场、被执行枪决,死里逃生的女主角之一按下照相机那段,绷不住了。

 

作为历史博主,我对历史影片和事件容易产生高度呼应的共鸣。以前看《辛德勒的名单》时哭过;汶川大地震,四川卫视播音员宁远读到遇难人数时泣不成声,李小萌采访完挑扁担的大爷之后呜咽痛哭,我也哭了。这是一种“自我”角度的哭,就是想到如果我身为影片里的一个人,身为汶川的一个人,身处那个时代,那个地点,我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这是一种强烈的同理心吧。看《长安三万里》结尾用各种方言吟诵关于长安的古诗,也哭了;小时候看《周恩来》,看到总理在四届一次人大会议上抱病读《政府工作报告》,念到“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也哭了。这是“他者”角度的哭,就是作为一个历史纵轴上的观察者,了解之后长安城上千年的历史,投射到中华民族各种苦难、自强和复兴,作为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睹者,了解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完成的遗愿如今已经实现。作为历史的后来人和观察者,翻腾起强烈的共鸣和感慨。

 

《南京照相馆》我觉得是“自我”和“他者”两个视角兼而有之的电影。作为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当你坐到电影院里,看到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如何变成一片地狱,男女老少们如何各种惨死非命时,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带入第一视角,想到“如果当时当地,在那里的是我……”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当金老板拉下一张张背景幕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万里长城……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我觉得这不是需要被定义的问题或者答案。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看到这一幕时,脑袋里会自动蹦出“大好河山”四个字,并且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而这片子我觉得更成功的部分,在于给观众也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后来者、观察者的“他者”视角,并且带来极其强烈的情绪共振——

 

王传君扮演的那个翻译角色,并不是传统的汉奸翻译非奸即坏、或者贾队长那种丑角笑料化的脸谱化形象。有好几场戏足以凸出他的人性之泯灭(尤其他老婆儿子下场那一幕),但是这个人又会露出一些复杂的人性另一面。整个片子里,通过他的嘴,问出了一个抗战爆发前和爆发之初的经典提问: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会不会亡?

 

当时南京的人,在绝望之中,是不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而我们今天作为抗战历史的“他者”角度观察者,当然知道答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早就给出了答案:中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

 

但是,为什么?这个答案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力侵害延续整个战争的始终,成为激发中国民众“不当亡国奴”的意识,唤起同仇敌忾之心最直接、持久的因素。日军不光在沦陷区对中国民众广泛实施各种暴行,同时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对中国的抗战大后方实施无差别轰炸,乃至于发动毒气战、细菌战。然而正是这种现代化的“总体战”,也使大后方的中国民众切身体会到日本侵略的威胁,促进了后方人民“全民族抗战”意识的集结。

 

抗战的过程是持久、漫长而残酷的。民众的民族意识是通向抗战意识的桥梁,但民族意识真正凝聚为抗战意识并不容易。要形成对日本侵略的持续抵抗,有组织的武装及抵抗力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百姓看到抵抗的希望和可能,也才能破坏日本人在其控制区内的有效统治。

 

当时八路军的资料普遍反映,在敌后实行持久的抵抗,可以有效阻止投降主义,让民众坚定抗日信心。比如,八路军打胜仗后,“群众十分支持我们。一个同志进村做饭,想借一副桶,老百姓说:‘抗战以来,没见过打三天三夜的仗,敌人在山上,你们也敢冲敢打。真辛苦了,现在老百姓都不在,无法慰劳你们。别说找一副桶,就是找十副桶也没问题!”反之,某些没有共产党活动的地区便首先走上了汉奸化的道路。从这一角度看,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持续抵抗,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仅造成了自身的抵抗力量及发展,而且破坏了日本人的统治,支撑了沦陷区的民心,使民众中潜藏的民族意识在坚韧的抵抗下得以维持、发酵。

 

抗战时期,日军的侵略及其伴随的暴力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成长形成巨大的催化作用,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共在敌后的抵抗努力则保证了其持久存在、成长。回顾抗战的历史可以发现,近代中国成为亚洲少有的几个未被完全殖民的国家,除了地理上的庞大加剧征服的难度外,不绝如缕的民族意识,其潜在的凝聚力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尽管常常隐而不昭,韧性却超乎人们的想象。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持久的对日抵抗和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在全体中国人民心中激发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是中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重要催化剂。最终将这个曾经积贫累弱、风雨飘摇的国家,从腐朽与战火中解放出来,向“中华之崛起”大步迈去。昔日尸山血海,人间地狱。今日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所以,看到影片最后,南京大屠杀倭寇诸凶受到中国军事法庭的公审,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明正典刑那一幕时,正是想到了这些,想到了“八年以来,十四年以来,五十年以来,一八四零年以来”,无数牺牲的有名有姓者和无名无姓者,想到抗战之艰辛,中华民族胜利之不易,情绪再也绷不住了,一下子被击穿了。

 

我看《长安三万里》最后吟诵唐诗那一段,也是一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一直到朗诵那些关于长安的诗,“诗在,长安就在”。作为一个熟读历史的人来说,看到这句话,感情一下子共振到了最高点。坐在那鼻涕都哭出来了。因为一个懂历史的人会知道,这话说的不止是黄鹤楼,也不止是长安。说真的,当时听到“诗在,长安就在”当时那一瞬间,全身就跟被电击了一样,脑海里轰隆隆过火车一样闪过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郭子仪,颜真卿,是张巡、许远、南霁云。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脑子里想到的不仅仅是长安,而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次被侵略、被践踏、被蹂躏、被摧残,但最终一次次从灰烬中重生,血脉、语言、文字、文化传承至今的中国,是赤县,是华夏,是神州。

 

所以那次看《长安三万里》看到片尾,看哭了。这次看《南京照相馆》看到片尾,也看哭了。

 

——————————

 

还有几个印象很深的感受

 

——《南京照相馆》里,日本军官用毛笔写下“仁义礼智信”几个汉字,并加以歪曲解释,其实还是一处很有意思的文化隐喻。

从历史角度来说,无论是文字,制度,哲学伦理,思想体系,佛教,建筑,艺术等方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日本文化基干之“父本”“根源”。而一边书写汉字一边屠杀中国首都民众,包括松井石根在江边一边目睹日军用屠杀中国战俘和平民的方式祭奠日军亡魂,一边吟诵日式汉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呈现出了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以来的一种试图完全杀死中国并取而代之,鸠占鹊巢、强行夺舍、以倭代华的“弑父”情结。

片子最后,伊藤被泼一脸酸液之后,脸上露出的夜叉相,也正是反射出了日本无数彬彬有礼的画皮下面,“鬼”的这一面。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部队当中,有第16师团所属的第38奈良联队。奈良是受中国文化哺育最深的日本两大古都之一,自平安时代起就号称日本的“南京”。日本“南京人”屠杀中国南京人,更是凸显出了这种“文化弑父”的历史荒谬感。

 

——影片对屠杀场面的描述,就“南京大屠杀”这个主题而言,已经是非常地克制了。不适合太小的孩子看(主要是看不懂),但五六年级以上的应该问题不大。去之前犹豫过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完之后决定了,一定要带她再去看一遍。要让她知道,中国曾经积贫累弱,中国的首都曾经沦为狮驼岭一样的人间地狱。今天中国的强大和自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能 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

 

——想到@江宁婆婆 的女儿曾经说过一句击穿我情绪的话。当时他问他女儿,知道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吗。他女儿说:“知道。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小朋友再也没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