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点建筑史的人,都知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道理。北方四合院注重防风保温,南方干栏式建筑防潮通风,黄土高原窑洞省材节能——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而非技术上的不足。
教堂追求单体大跨度,是为宗教集会提供足够的空间;中国宫殿、庙宇则通过院落布局实现功能分区,而无需盲目追求跨度。事实上,赵州桥(隋代,37米单拱石桥)就证明中国古人并非不懂大跨度,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作出选择。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斗拱等工艺,实现了“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性能,而非单纯追求大跨度。例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857年)的梁架结构通过斗拱分散屋顶荷载,减少对墙体的依赖,是非常合理精巧的设计。
欧洲传统的穹顶石结构教堂,主要是依赖设计师的经验。Flying buttress, pointed arch等结构,尽管有反复试验优化,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建造过程中还是出现大量坍塌。直到 17世纪后,西方建筑才逐步应用力学计算,广泛系统化要到 18世纪后。
建筑的价值不在于“谁更先进”,而在于“谁更适应当地的实际条件和需求”。 为何因纽特人不建哥特式教堂?道理很简单:雪块比石头更适合北极。强行用欧洲古建筑来否定中国建筑,好比拿木匠与石匠比,没有意义。
如果你真喜欢“大而美”的建筑风格,建议参考泰姬陵改造自己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