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碍国蠢货的闹剧,一群科学先驱的殒落,一段荒唐苦涩的历史
明朝使用《大统历》,但没过多久,就被发现时有舛错。到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误差已经非常明显,最显而易见的是预测日月食不准确。
日中立杆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日晷一尺六寸。……
用勾股定理计算天体运行,得到的结果是近似值,是有误差的,所以中国的历法经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一次。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中国对历法进行过近百次修订,官方颁布的历法就超过48种。
4、
到明朝万历年间,《大统历》的错误已经很明显了,不仅测不出日食月食的时间,甚至连每月十五的月亮都有可能不圆了。
崇祯二年(1629)五月十三日,经朝廷批准,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组建“历局”,修改历法。
徐光启早年曾师从从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发现西方人计算历法的方法,比《大统历》更为精确。于是便建议使用西方天文学知识来改进中国传统历法。
在徐光启的大力推荐下,龙华民、邓玉函等西方传教士加入历局,参与历法修订。邓玉函是德国人,和伽利略是好朋友,两人均是山猫研究院的院士。(山猫研究院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院,也称猞猁学院,于1603年成立。)
邓玉函长于医学、天文学、博物学并精通多种语言,入华后也积极学习汉语,将天文望远镜传入中国。
崇祯三年(1629)邓玉函病逝,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罗雅谷等被召至北京,协助徐光启继续改历工作。汤若望、罗雅谷也都是西方传教士。
除了一些传教士,李祖白、潘尽孝、许之渐、许保禄等人也参与改历工作。
在修改历法的过程中,徐光启也极力将西方的数学引进中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的前6卷。汤若望等人也编写了《新法历引》《新法表异》《新法晓式》《割圆八线表》等书籍,把西方数学中几何,算术,计算工具等基本内容系统传入了中国。
5、
崇祯六年(1633),徐光启病逝。改历工作由李天经接任。到崇祯七年(1634),新历编成,定名为《崇祯历书》。
由于受到守旧派的抵制,《崇祯历书》编成后并没有立即颁行。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已深知西法之密”的崇祯帝才下定决定颁布新历。
但此时,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没有得到实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打进北京。在北京做了一天皇帝以后,清军又打了进来,李自成仓皇逃走。
此时罗雅谷已经去世(1638年),而汤若望还在北京,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宣武门教堂——南堂,这是由利玛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的一座经堂。
顺治皇帝从奉天来到北京时,只有6岁。他的母亲孝庄皇后把自己的一位侄女也一道带来了北京,作为未来的皇后人选。
在钦天监,有一大帮混日子的官员。这些人对天文知识几乎一窍不通,靠着装神弄鬼来混日子的。对这些混日子的官员们,在1983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更没有学术。他们几乎不过是修订黄历上的节气和依照古代算法每日计时而已。如果计算错了,他们就把错误归罪于陨星,这样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时宪历》的出现,则揭穿了这种骗子的伎俩,证明了日月食都是可以通过计算精准预测的,而不是什么老天爷临时起意,修改了时间。
9、
钦天监里有个叫吴明炫的官员,祖上从隋朝开始,就是干这项工作,祖祖辈辈靠在钦天监混饭吃。到顺治十四年,被裁撤了。毕竟光吃饭不干活,不能白给薪水。这下,吃了一千多年的祖传饭碗被砸,换谁都得急,吴明炫不敢对皇帝怎么样,于是就把怒气撒到了汤若望的身上。
于是,吴明炫不断找机会诋毁汤若望的工作。他指责汤若望的报告不写“紫气”,是对皇帝不敬。又说顺治帝幼子荣亲王下葬选的日子风水也不对等等,还上奏说汤若望计算天象有错误,又“乞上复存臣科,庶绝学获传”。
杨光先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江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世代受明朝恩荫。杨光先长大成人后,被封为新安所千户(基层军官)。
陈启新说的是大实话。陈启新是给事中,这是一个言官,干的是纪检督察的活。他不是军人,也不懂行军打仗,留守后方已经是赶鸭子上架,上前线只能是添乱。
一见陈启新被自己的爱国热情震住了,杨光先更来劲了:“你仅凭口舌就做了高官,皇上待你这么好,你就应该更争气,怎么能怕死?”
有一天,杨光先看到汤若望所编写的《时宪历》封面写有“依西洋新法”五个字,立即热情高涨。
夫《时宪历》者,大清之历,非西洋之历也;钦若之官,大清之官,非西洋之官也。以大清之官,治大清之历,其于历面之上,宜书“奏准印造时宪历日,颁行天下”,始为尊皇上而大一统,今书上传“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窃正朔之权益予西洋,而明谓大清奉西洋之正朔也,其罪岂止无将已乎?
什么意思呢?
《时宪历》是我大清的历书,不是西方的。历书上写“依西洋新法”,是在长西洋志气,灭大清威风。这是大逆不道,是在辱我大清。
杨光先还大力抨击汤若望“地球是圆的”这一说法:
果大地如圆球,则四旁与在下国土洼处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倾?试问若望,彼教好奇,曾见有圆水、壁立之水,浮于上而不下滴之水否?
在这里,杨光先质问汤若望,如果你说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上面的人站立,地球侧面与下方的怎么办?难道象蜾虫爬在墙上那样横立壁行,或倒立悬挂在楼板下?水都是从高向低流的,地球下方那些江河湖海里的水为什么没有甩出天外去呢?
然后,杨光先又大骂汤若望:
则西洋皆为鱼鳖,而若望不得为人矣。
但杨光先没有料到的是,顺治帝与汤若望私交很好,而且“依西洋新法”这五个字,正是顺治帝亲批。因此,对杨光先的弹劾,顺治帝不予理睬。
12、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去世,八岁的康熙帝即位,大臣鳌拜受遗诏辅政。鳌拜是个守旧派,反对西洋学说。
杨光先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这次,杨光先必欲置汤若望于死地。
经过一番筹划后,杨光先写了一封《请诛邪教疏》,要求朝廷闭关锁国,称“贪其奇巧器物,不以海律禁逐,反荐于朝”,在“依西洋新法”这一条罪状外,又给汤若望等人增加了几条罪名:
1、新的《时宪历》只推算了200年,是在诅咒大清短命;
2、顺治帝幼子荣亲王去世时,汤若望选择的殡葬时辰不吉利,“误用洪范五行,山向、日月俱犯忌杀”,连累孩子的父母即顺治帝和董鄂妃在短短两年内先后驾崩。
3、杨光先还诬陷汤若望在澳门屯兵,图谋不轨。
……
这些罪状,随便一条拿出来,都是砍头的死罪。
杨光先的上疏,得到鳌拜的支持。
于是,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汤若望以及钦天监中支持他的官员杜如预、杨宏量、李祖白李实父子、宋可成、朱光显等均因“妖言妖行”被判凌迟处死。
巧合的是,判决那一天,天空突现彗星,京城又发地震,孝庄太后等人恐惧“天谴”,急忙干预,将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予一死,羁于狱中(后汤若望获孝庄特旨释放,两年后病死)。李祖白父子、宋可成、朱光显等人被处死。
杨光先因为坚持举报,成为名震朝野的“爱国者”,声名显赫。
倘若那时能有网络,杨光先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流量大V。
13、
《时宪历》被废除,汤若望等人关的关,死的死,但杨光先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深入剖析这一事件的意义,写了很多文章,并且以《不得已》的书名结集出版,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让朝野上下每个人都绷紧“排外爱国”这根弦。

汤若望死了,钦天监监正的职位空缺。杨光先作为有功之臣,被任命为钦天监右监副(相当于副监长)。
这下,杨光先慌了,他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很清楚的,打嘴炮行,真干实事不行。
于是,杨光先向朝廷请辞,才疏学浅啦,不堪重任啦。可是,朝廷却以为他是在谦让,不但没有批准他辞职,还给他升了官,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
这下,杨光先没辙了,只得硬着头皮上任。这一年,杨光先70岁。
这下怎么办呢?杨光先有办法。
因为汤若望已经预先把康熙五年、康熙六年和康熙七年的历书编好了。于是,杨光先把编好的历书拿过来,据为己有。就这样蒙混了三年。
但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杨光先不能再蒙了。于是,杨光先没辙了,把老朋友吴明炫请过来,帮着编康熙八年(1669年)的历书。
吴明炫略懂一些天文学知识,但也只是仅仅比杨光先强一些而已。这两个人湊到一起,一编就编出了一个大笑话。
吴明炫通过计算以后,断定康熙八年(1669年)这一年应该有个闰十二月。杨光先对历法本就一知半解,审核以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便呈献给皇帝了。
康熙按惯例批准了,然后颁行天下。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吴明炫发现不对,这个闰十二月不应该有,赶紧找杨光先商量。这下,杨光先也慌了神,只得硬着头皮上折子请求收回。
这下让朝廷犯了难。收回吧,已经发出去了,这不是在闹笑话吗?不收回吧,老百姓种地都是根据历书的时节走的,这会误了农时。
最后没辙,只好下了一道圣旨,取消历书里的“闰十二月”,过完一个十二月就过春节。
14、
这下,朝廷对杨光先的业务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他干得实在太糟糕。不得已,又请了比利时人南怀仁来修正历法。
南怀仁上任后一看,好家伙,这杨光先和吴明炫修的历法,不但把闰月搞错了,还搞出了两个春分、两个秋分,简直是谬误百出。
对于南怀仁的到来,杨光先是一肚子的不服气。于是,南怀仁向康熙帝提出,要以实证证明新历法的准确度。于是,在众多大臣的见证下,南怀仁和杨光先来了一场公开比赛,参照天象,现场推算。
结果南怀仁的推算与实际吻合,而杨光先则错误百出。
“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皇上所承之统,乃尧舜相传之统也;皇上所颁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有不然哉?”
“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也。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岂可以八万里之外国,而毁我尧舜之仪器哉?”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更奇葩的是,杨光先的这一排外口号,竟然也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声。不过,好在康熙帝还算清醒,知道历法这东西是科学,光靠喊口号是不行的。
决定恢复汤若望的‘通微教师’之名,照原品赐恤。
臣只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
15、
这桩因历法争论而引发的案件(“历狱”),至此落下帷幕。
16、
汤若望、李祖白等人平反以后,康熙任命南怀仁执掌钦天监。
康熙八年(1669)八月,南怀仁着手改造观象台。四年后,康熙十二年(1673)用铜铸成六件大型天文仪器:测定天体黄道坐标的黄道经纬仪,测定天体赤道坐标的赤道经纬仪,测定天体地平坐标的地平经仪和地平纬仪(又名象限仪),测定两个天体间角距离的纪限仪和表演天象的天体仪。
17、
明朝末年,徐光启曾提出“超胜”的目标,即“会通以求超胜”。即,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做出独特的创新,以求“超胜”。这里的“超胜”是双重的,既不固守传统,又不照搬西方,既“超胜”中国原有的传统,又“超胜”传教士输入的西学。
应该说,徐光启的思想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到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到鳌拜和杨光先等人制造的“历狱”以后,“西学中源”论重新抬头。所谓“西学中源”,就是指西方的文化和科学,都源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技术(在今天的网络上,仍然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这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借以贬斥甚至抵制西学的思想依据。
就这样,本来已经打开的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窗口,经由“历狱”一案,又重新关闭。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因利玛窦去世,后9卷未能翻译)。书籍出版以后,徐光启曾建议:“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但因为战乱频仍,这一建议始终未能得到实行。
到清朝初年,南怀仁曾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给康熙讲授,但同样因为保守势力的阻碍,该书未能在全国得到推广。
直到200多年后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后9卷才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近代科学家李善兰共同译出。梁启超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无用我再为赞叹了。”
18、
今天的人们,多认为是甲午海战打断了清朝国运,从此走向衰败。但我个人认为,清朝的衰败,始于吴明炫、杨光先等守旧排外势力,与鳌拜等权臣相互勾结制造的“历狱”。
“历狱”案中,李祖白与另外一同被处死的四位中国天文学家(宋可成、宋发、朱光显、刘存泰)被称为“历狱五君子”。
这群古代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先驱,被一小撮守旧势力彻底清除干净。
“历狱五君子”中的李祖白,曾经是利玛窦和汤若望最得力的助手,在钦天监担任历科主事。他曾与汤若望共同撰写《远镜说》,对伽利略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光学知识的书籍。受《远镜说》一书的启发,徐光启曾命人制作三架望远镜,用于观测天象。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就这样被杨光先等人安上“背圣弃祖”等莫须有的罪名,父子一齐遇难,成了“中国的布鲁诺”。
而杨光先虽然被治罪,但他的那本《不得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演义出“洋人妖术乱华”的种种故事,后来成为晚清排外势力的理论指导。
一起历狱案,折射的是几百年前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艰难历程,也让今天的人们为之感慨:文明交流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当科学争论陷入意识形态斗争,理性判断让位于政治需要,个人的悲剧就很难避免,也埋下了国家悲剧的隐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