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哪会给你吃白食?叫你斗地主、杀地主,是让你手上沾血,送子参军,保卫“胜利果实”,赢得政权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在中共党内﹐毛泽东率先提出“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张。1927年3月﹐在“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这一主张得到了彭湃﹑方志敏等所有执行委员的赞成﹑支持。但是﹐1927年的农民运动﹐还没来得及重新分配土地﹐就被镇压下去了。直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才全面开展打杀地主和夺取他们的土地和财富。在井冈山﹐毛泽东忙于打仗﹐虽然也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没来得及对地主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匆匆忙忙把地主杀掉了事。再者﹐当时是在小地方小打小闹﹐算不上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因此﹐中共党史称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

到1946年内战前夕﹐毛泽东认定“动员广大贫苦农民参军﹑支前﹐是内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后﹐中共抛弃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的承诺﹐暗中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所谓“五四指示”)﹐重申实行“耕者有其田”。指示下达后﹐除陕甘宁(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经常有民主人士和外国记者来参观﹐所以将“土改”押后﹔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共一贯弄虚作假)以外的各根据地﹐立即如火如荼地开展“土改”﹐组成“贫农团”﹐以斗争“汉奸”、“特务”、“恶霸地主”为名﹐实则矛头直指开明绅士(即地主﹐抗战时期地主都服从大局﹐实行减租减息﹐共产党称赞他们为“开明绅士”﹔其中﹐最著名的李鼎铭先生﹐还被中共统战为“边区政府副主席”)﹐新﹑旧富农和富裕中农﹐枪杀他们﹐抢夺其土地和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进行“土改”﹐一开始就发生“过火”、“过左”现象。

按理说﹐发生“过火”、“过左”现象﹐应该马上纠偏。但毛泽东认为﹐在贫苦农民尚未充分动员的情况下﹐不但不能“纠偏”﹐反而下令“实验彻底平分土地”。

这个时期的“土改”﹐主要在华北地区。这一地区土地不十分集中﹐自耕农较多﹐没有田亩特别多的大地主。晋绥地区负责人根据中共中央文件规定﹐划分10%的人口为地主富农。但没收他们的土地不够分﹐贫苦农民没有眼前利益﹐动员不起来。毛泽东的指示下达后﹐地主富农人口顿时爆增至30—40%﹐许多一辈子辛勤耕耘的中农﹐都被划为“地主”。

这一史实﹐在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赤地之恋》中﹐得到了印证。《赤地之恋》前半部描写1946年的“土改”﹐由于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不够分﹐贫苦农民动员不起来﹐“土改”干部便根据上级指示扩大地主富农的比例。小说写了一户老老实实﹐一辈子天天在农田干苦活的中农﹐被“土改”干部打成“地主”﹐并把他枪毙了……张爱玲在写这部中篇时﹐一再强调“真实”﹐很可能当时是大学生的女作家写自己下乡参加土改的亲身经历﹐所以﹐这部作品也可以当作“纪实文学”看。女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土改”积极分子吊打孕妇地主婆﹐致使她流产血流遍地﹐最后死亡﹔描写把地主五花大绑吊在骡子后面拖着“滚场”﹐血肉横飞﹐肝肠肚肺零零碎碎拖撒一地﹐臊腥难闻……读后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这个时期的“土改”﹐中共的口号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土改”干部率领流氓地痞“斗垮地富”﹐“挖底财﹐分浮财”﹐将“地富”榨得一干二净后﹐全家“扫地出门”﹐有的打死﹐有的活埋。恶魔康生亲自指导的晋绥首府临县土改﹐斗争地富共死亡780余人﹐多半是活埋与剖腹。平山县三天之内﹐打死一百多人﹔其它各县﹐都是恐怖笼罩﹐血雨腥风。仅河北七﹑八个县﹐殃及的人口多达数十万﹐农村处处实施“肉体消灭地主阶级”。建国后首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当时路过晋绥﹐沿途尽是吊死在树上的地富尸体﹐伤心惨目﹐不忍卒睹。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