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周柯江
前言: 周柯江的回忆录。周博士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982年就学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俗称新三届的大学生。经周教授同意转载。
母亲的湖州(一)
2024月12月6日一早,太太开车载着三个同龄女士去湖州,四个小老太一路叽叽喳喳,到了湖州就是采购美食:诸老大粽子、震远同糕点、肉馅糕、薄荷糕……,走过苕溪东路桥时,湖州长大的王女士指着远处的一座古桥对我太太说:“那是你外太公造的。”太太就远远地拍了段视频发给我,她们四个人就急着去吃丁连芳的千张包子了。我仔细看了视频,觉得有点不对头:这座桥称为“潘公桥”,原本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退休后建的五孔木桥,清朝道光年间重新建造为三孔石桥;但王女士似乎也不应该搞错:她母亲从小在我岳母家做佣人。难道潘公桥是太外公在民国时期重新修过?
太太回到家,我就埋怨:“你们这些人没文化,只知道吃、吃、吃!到了老祖宗生活过的地方也不去看一眼。”太太很干脆地说:“可以再去一次湖州,你也一起去!”次日,我俩到养老院看望岳父母,老太太精神很好,每天搓麻将脑子变得非常清醒,很符合最近的一篇“搓麻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论文。刚进养老院时她可是又哭又闹,最后我说服她的理由是:“你就在这里暂时陪陪爸爸,好不好?你看爸爸病得那么重。”当太太把湖州特产递给她时,她竟然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我18岁时做过吴兴县的人大代表!”(50年代湖州称为吴兴),“我和一位同事从湖州乘轮船,到袁家汇上岸,教育局要我到袁家汇的乡下当初级小学校长,在青石板路的转弯处的人家,还向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问过路。”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袁家汇轮船码头上岸后只有一条笔直的青石板路,路的转角处就是我外婆家!周边人家只有我的母亲那时是十六七岁的年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