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廉政风暴”令贪官胆寒 ZT
1973年,香港“廉政风暴”令贪官胆寒
发布时间:2016-02-13 来源:主人翁网:
韩森是香港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探长,后被廉政公署拉下马,流亡国外。最近有媒体披露,在廉政公署的穷追猛打之下,韩森及其家人迄今总共交出了1.4亿港元的“来源不明资产”!
警方干将俨然黑帮老大
香港如今拥有一支世界上最高效、最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令人羡慕。但实际上,上世纪70年代之前,香港的吏治腐败也曾经搞得民怨沸腾。贪污受贿问题在公共服务机构中十分严重,救护人员在接病人前往医院前,会向病人索取茶钱;消防员开水龙头救火要收“开喉费”;住院的病人要打赏医院的护工,才可取得开水或便盆。尤其在警界,警方与黑道的勾结已经到了半公开化的地步。在当时的警界,不但上层人物贪污受贿,基层警探也与黑道勾结起来,把整个香港搞得乌烟瘴气。
以当时香港“四大探长”中的吕乐为例,此人1958年被提拔为新界区总探长之职。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的华人地位很低,吕乐能担任这个职位令人刮目相看。而吕乐往上爬的诀窍,除了工作兢兢业业,还有就是贪污、勾结黑道。他既向上司行贿,也向下级受贿,同时利用手中的权力,向辖区所有机构收取好处费,同时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吕乐在黑白两道都很吃得开,当时香港黑道上的“四大家族”(新义安、潮州帮、14K、和胜和)给足他面子,即使吕乐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这四大黑帮也送案件给他上去交差。在“白道”方面,新警务处长上任,都需要“礼贤下士”,到吕乐这里来“拜码头”,否则,香港的治安就会大坏,而警方根本无法制止。至此,吕乐已经俨然成了一个黑帮总舵主。甚至有人说,吕乐建立起了香港警界的“贪污制度”。“四大探长”中的其余三位(韩森、蓝刚、颜雄)的发迹史,几乎与吕乐如出一辙。其中蓝刚最为嚣张,他甚至曾说:“警司有什么了不起啊!再不满意我就调走他!”
当时的港英当局早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曾设立反贪污部,此外,港英当局还采取一些措施对警察的贪污之风进行掣肘。比如,不让一名警员在一个地区任职太久,到了一定年限,便进行一次大调动。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香港警察队伍的迅速腐败。反贪污部隶属于警方,调查起案子来经常受到严重干扰,后来完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大调动的措施,反而给贪污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得原本“干净”的地方也迅速烂掉,贪污链迅速扩大。
港督拿英国佬开刀
1973年的葛柏案成了事件的转折点。葛柏是英国人,他于20世纪50年代加入香港警队,工作勤奋,做事聪明,深受上级赞许。1967年香港发生暴乱,葛柏为港英当局卖命,在镇压暴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从此平步青云。到七十年代,葛柏担任港英总警司,是香港警界的第三号人物。
七十年代初,香港警方发现葛柏有一笔1.2万加元的储蓄来历可疑,随即展开代号“夏湾拿”的调查工作。葛柏闻讯后,申请提前退休,并将大批现款汇到海外。检举贪污组遂全速展开大规模调查,在一个月内联络了香港480家银行,查明葛柏的海外存款居然有62.4万港元。
非但如此,由于负责调查本案的反贪局隶属于警察部门,葛柏运用种种手段阻挠调查的进行。
香港市民一开始以为港英当局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因此无不伸长头颈,等着葛柏锒铛入狱的那一天。哪知警方迟迟追查不到葛柏有罪的证据,仅能证明以他当公务员的薪金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存款。6月8日,葛柏利用手上的警务人员机场禁区通行证绕过入境事务处的检查,成功登机潜逃返英。消息传出,香港市民再也不能容忍,他们纷纷上街抗议,“反贪污、捉葛柏”的口号此起彼伏。
港英当局见民怨沸腾,生怕影响到其对香港的统治,便开始认真处理此案。恰巧,当时新上任的港督麦理浩也早有意肃清香港吏治。乘着这一股“东风”,麦理浩于1973年10月17日向立法局申请成立一个专责独立的肃贪机构,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宣告成立,廉政专员由总督委派,直属于香港总督,并且对总督负责,其他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廉政专员的工作。
廉政公署成立后的头一件大案就是葛柏案。葛柏早已逃出香港,由于英国并没有“财政状况与官职收入不相称”这样的罪责,他自以为逃脱。哪知廉政公署从警方的反贪局接手本案后,查得更加起劲。廉署首任执行处处长彭定国、副执行处处长夏烈联亲自出马,终于找到污点证人证明葛柏受贿。廉政公署随即开始引渡工作,经过八个月数度聆讯,伦敦法庭终判令把葛柏解回香港受审。结果1975年,葛柏在香港被判处入狱四年。廉政公署成立后的第一起案件办得异常漂亮。
此后,麦理浩便把廉政公署作为利刃,掀起一阵“廉政风暴”,手段异常严厉:他要求那些拥有“不明财产”的官员说明异常资产的来龙去脉。凡不能清楚交代者一律法办。一时间,贪官污吏人人自危,最怕廉政公署的工作人员来请自己“喝咖啡”。
四大探长纷纷落马
廉政公署当时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警界。自葛柏案之后至1976年间,成立只不过两年的廉政公署,在香港警队内部挖出了近二十个贪污集团,数名警司级的高级警察被捕,数百名各级警员被捕或者被通缉。其中最大的一桩团伙贪污案涉及18名警务人员。此案告破之后,在香港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在警队内部引起极大恐慌。
当时的四大探长中三个已经退休,他们知道廉政公署厉害,便暗中告诉黑帮,要求他们暂时不要太放肆,以免吃亏。有些黑帮因此开始转行做正行生意,但也有些不怕死的,不将廉署放在眼里。其中就有绰号“跛豪”的大毒枭吴锡豪。最终,吴锡豪等9名大毒枭于1974年11月12日被捕,此案涉及毒品交易超过16吨,总案值达4亿元以上,犯毒集团成员被判处的刑期总共有124年,其中吴锡豪刑期最长,为30年。利用这起案件,廉政公署将警界中大批害群之马揪了出来,而四大探长中的蓝刚直接受到影响——廉政公署经调查发现蓝刚居然有1亿港元的资产。
蓝刚闻讯后立刻逃亡加拿大,此后再未回到香港,于1989年在泰国死于心脏病。他的资产也很快被廉政公署冻结(至今没有解冻),其一妻三妾的生活来源几乎被断绝。
蓝刚之后,吕乐、颜雄、韩森三人陆续进入廉政公署的视线。事实上,四大探长中资历最老的吕乐早就因为树大招风而被盯上。上世纪70年代初,吕乐被港英当局明升暗降,剥夺了一些实际权力。吕乐也早就筹划退路,廉政公署掀起“廉政风暴”后,吕乐带着数亿财富远走加拿大。1976年11月4日,廉政公署冻结了吕乐留在香港的3000多万港元,并发布通缉令。
贪污警员联合反抗
而韩森和颜雄两位见势不妙,纷纷提前退休,携款外逃。但这些携款外逃的贪官长期被通缉,只能隐姓埋名生活于异乡,有些逃往国外的连语言都不通,又不能返回,只能过着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廉政公署通缉他们的同时,冻结了他们的财产,有些人看上去携带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财产,但在国外能否使用也不一定,而且一旦使用,就有可能暴露自己的行迹。
而且,所有外逃的香港贪官随时面临被引渡的下场。韩森在逃亡加拿大后,又辗转美国、菲律宾、印尼,始终无法安享手上的不义之财,最后客死他乡。而吕乐、颜雄也分别在泰国和台湾“避难”,其境况相当凄惨。
但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当时香港的吏治腐败已经有很长时间,因此有些“积重难返”的意思。很多警察在受到威胁后开始联合起来对抗廉政公署。1977年10月,一批警员上街游行示威,到10月28日,超过100名休班警员冲入廉政公署总部,与廉政公署的工作人员大打出手。他们捣毁设施,凌辱廉政公署的工作人员。事件震惊了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麦理浩无奈,只能宣布对1977年1月1日前所犯的贪污罪行不予追究,才平息了这场冲突。但麦理浩的这次“特赦”并不包括重大腐败案件,而且,即便被“特赦”者日子也很不好过,1978年4月,港英当局就强迫118名有贪污嫌疑的警务人员退休,等于公开打这些人耳光。
问心无愧者不怕廉署
廉政公署独立于其他司法部门,直属港督,拥有很大特权,不少人指责它是“现代东厂”。不过,香港完善的法律体制保证廉政公署做得不会太出格。
刘振斯曾任警队政治部及毒品调查科的侦缉探长。上世纪80年代初,廉政公署对他进行调查,刘振斯非常害怕,逃出香港亡命台湾。但在台湾,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于是1997年7月1日,他不顾吕乐等人劝阻回到香港,和廉政公署进行正面交锋。在廉政公署的审讯室里,刘振斯激动地和廉署官员大吵大闹,要他们拿出指控自己的证据。廉署由于拿不到证据最后只得将其释放。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见,廉政公署虽然“凶猛”,但也受到香港法律的制约。
“廉政风暴”使香港吏治为之一清,根据一些国际机构的调查认定,香港公务员队伍的廉洁程度此后一直在亚洲排名前三位。成立廉政公署的港督麦理浩也因此出名,他任满回到英国后,被英国女王封为终身贵族。
(责任编辑:陈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