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DeepSeek给出的古文今译,它反映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1. 《六韬.发启》原文: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今译:
“能给天下人带来利益的人,天下人就会拥戴他;给天下人带来祸害的人,天下人就会抛弃他。天下,并非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2. 《说唐》第六十三回原文:
“自古道:‘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孤家争取江山,那管什么有仇无仇。”
今译:
“自古以来都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我(孤家,帝王自称)争夺江山(统治权),在乎的是谁能治理好天下,哪管(对手)有没有私仇旧怨。”
3. 《六韬.文师》原文: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今译:
姜太公(吕尚)说: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最终会失去天下。天有四时更替(提供时机),地有万物生长(蕴藏财富),能够与人民共享这些的人,就是有‘仁’德。仁德所在之处,天下人就会归附他。能使人免于死亡,解除他人危难,拯救他人于灾祸,救济他人于急困的人,就是有‘德’行。德行所在之处,天下人就会归附他。能与人民同担忧愁、共享欢乐、喜好相同、憎恶一致的人,就是有‘义’节。义节所在之处,天下人就会奔赴投靠他。凡是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好德行而追求利益,能够创造利益的人,就是掌握了‘道’。道之所在,天下人就会归附他。”周文王(姬昌)再次行礼说:
“说得太对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让您来教导我呢)!”于是(文王)请太公一同乘车返回都城,并尊奉他为国师。
核心思想总结:
这几段文字都反复强调了同一个核心政治理念:“天下为公”。
-
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服务于天下人(“利天下”、“同天下之利”)。
-
天下不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
要获得和维持统治权,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具备德行、合乎道义(仁、德、义、道),即与民共享利益、解除民困、与民同心、为民谋利。
-
违背这一原则(“害天下”、“擅天下之利”)必然导致失去天下。
-
《说唐》的引用则表明,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争夺天下者用以论证自身行为正当性的依据(不在乎私仇,只在乎谁能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