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些文件叙述,文革期间全日制大学(不包括文革期间兴起的一些七二一大学、共大、劳动大学等)正式招工农兵学员是从七零年开始,共招了六届:七零年,(七一年无),七二年,七三年,七四年,七五年,七六年。除了七六年(七六级),前面五届的入学时间是在当年秋季九月。学制多为三年,有些专业两年。
七六级比较特殊。我的一个同室知青是七六级的,所以我了解他的全过程。我当时当知青未满两年,场领导说暂不能推荐。报名、推荐等工作是在七六年就开始的。那一年有对他们进行文化摸底考查,室友跟我说过考查的情况,题目不难,他自觉做的很好。但据了解,考查成绩也并不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原以为他们也是秋季入学的,但是却一直推迟,不知道是何原因。那一年发生了好一些大事,包括周、朱、毛去世、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直到七七年初,七六级才去上学。
学制上,就我所知,七六级除了三年的,还有部分是三年半的,八零年夏天才毕业。
另外,就我所知,在我县,七六级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安排是这样的:上面分配来的招生名额是由县掌握分配的,各基层单位把推荐的人选上报到县,县招生工作办公室在有关领导主持下讨论决定谁上哪个学校。所以,这里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结果是,好学校都是给了领导干部的子女。例如,那一届最好的学校是中山大学,两个名额一个给了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主任的儿子,另一个给了一个县革委副主任的儿子。我的室友的父亲当时是县委常委兼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他分配到由原华南工学院分岀来的化工学院(也是国家重点大学,后来又合回华南工学院,如今称华南理工大学)。没有家庭背景的都没有分配到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