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中有好几样重活,插秧和收割是两种重活,除此之外抗旱也是极其辛苦的活。
村前有一条十来米宽的小河流,由于地势低,在没有抽水机的年代对水田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人们以前在比较高的地方修挖了许多堰塘蓄水来灌溉农田。在不太干早的年份能保证水田用水,一旦大早就没有收成了。
为了增加抗旱能力,村里拦腰截断了小河建起了一座小水坝蓄水,又在坝旁修建了一个十来米高的水渠,用抽水机把水抽到渠里顺着流就可以浇灌许多田地了。为了给地势更高的田浇水,又在远处修了更高的水渠进行两级提水,更多的田可以得到灌溉。村里后来又在地势更高的地方开垦了许多荒地,于是又加了三级提水水渠。这样在不是特大旱的年份,水可以自给,但若遇特大旱,就需要从外面调水。
县里在离村二十多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相当大的水库,可以通过水渠流到村中地里,或者补充村前小河里的水。这样通过本地和外地的水相结合,当地农田基本能旱涝保收。
这些水利设施都是五六十年代当地人肩挑手挖人工修成,很少用到机械。这是在经济条件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不得已的办法。即使有了这些水利设施后,每年抗旱也是青壮年出动,疏通水渠,抬机器装水管抽水,处处把关才能把水引到田里。在农村种田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田园风光只在不种田的人写的诗里才有。
分田单干后,村民开始时会为了争水而吵架甚至打架,有些水渠淤塞了也没人疏通就荒费了,不过大部分还在,有时村里还是组织人疏通。后来听说人们有了很长的皮管输水,可以直接把电机水泵放在河边把水输到极远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用水也解决了需要大家协作弄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