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的这两句话,在中国,不是家喻户晓,恐怕很多人都听说过吧?
“兵法,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武士的艺术。”。这句话,估计听说的人不是很多,但也许能猜到这来自于武士道的国度。是的,这是世界三大兵法书之一,宫本武藏写的五轮书中第一章《地之卷》的第一句话。
中国的孙子兵法,日本的五轮书和德国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是人们所说的世界三大兵书。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论述了如何准备战争,计算输赢,领导战争。如何作战,如何谋攻,如何利用地形,如何用间等等方法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五轮书也是教人怎么从战争中取胜,但在我看来他更侧重于用武士道精神(不知我的认识对不对)取胜。但孙子兵法和五轮书都没有论述战争的本质。他们似乎认为战争是一件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是双方以暴力开打。但战争论则首先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战争的本质可以决定战争过程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战争形式。
“战争是迫使对手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那么什么是战争的本质呢?他说,“战争就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是手段,而政治是目的。一切战争都是政治。战争是一个奇特的三位一体,它是由暴力性包括仇恨和敌视,概率和偶然性以及政治工具的从属本性构成的。第一个和民众有关,第二个与统帅及军队有关,第三个主要与政府有关。
既然政治是目标,那么为达到目标,战争也未必是真刀真枪的暴力,也可以是一种威慑以达到政治的目的。看到这里,我真有点拍案叫绝,心想,当今的核势力,貌似就是一种威慑,无怪乎众多的国家都想跻身于核大国的行列。
由于战争的这个本质,战争的目标也是可变的。这个我也找到了一个例子。抱歉,还是韩战的例子。韩战由北韩发起,其政治目标是统一朝鲜半岛到北韩政府治下。美国见自己的势力受到侵犯,于是鼓动联合国参战以收回南韩。由于仁川登陆的胜利,使杜鲁门和麦克阿瑟觉得联合国勇猛无比而北韩不堪一击,于是立马改变了政治目标,由收回南韩变成了彻底消灭敌军将北韩统一到南韩治下。而北韩此时的目标可能就变得要成立流亡政府了。于是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不顾中国的警告,一下子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但这时中国感到受了威胁,于是就度过了鸭绿江,使美国军队受到了重创。这个时候,美国的战争三体中就出现了矛盾。麦克阿瑟是典型的第二因素。统帅和军队,而杜鲁门代表政府。从战争本性出发,麦克阿瑟主张坚持彻底消灭敌人。而从政治目标出发,杜鲁门说打住,就到三八线为止。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政府在三个主要问题上存在分歧:
1. 麦克阿瑟希望使用核武器,而美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远超苏联。然而,杜鲁门排除了这一可能性,因为美国拥有的核弹数量太少,山区地形会使核弹效能大打折扣,而且世界舆论也不支持此举。
2. 麦克阿瑟希望轰炸中国在满洲的基地和工厂,并摧毁连接中国和朝鲜的鸭绿江桥梁。他认为这将使他能够摧毁敌军集结地,阻止敌军进入朝鲜,并摧毁敌方的补给来源。但杜鲁门认为,中国可能会轰炸美国在朝鲜的机场和朝鲜海域的航空母舰,而轰炸中国可能会加剧中国的敌对情绪,并将苏联卷入战争。
3. 麦克阿瑟希望允许蒋介石军队入侵中国大陆,他希望以此引发一场反对共产党政府的革命,或者至少将中国军队撤出朝鲜。杜鲁门反对这一计划,因为他担心这会将美国卷入亚洲的陆战——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错误的战争”。
4. 总而言之,麦克阿瑟坚信,任何战争的主要目标都是胜利,而胜利意味着解放朝鲜。任何半心半意的措施都无异于绥靖政策,只会让敌人趁美国防御崩溃之际重新集结,发动另一场战争。杜鲁门总统决心只在亚洲打一场有限的战争,以遏制对韩国的侵略,他不想冒着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也不想在一个战略上不重要的地区投入过多的稀缺资源,而让欧洲暴露在苏联的攻击之下。
(以上四条不是我说的,是我从休士顿大学的数字历史网站翻译的美方史料,您可以打开链接看一下。)
最后,由于战争本质所决定的,手段服从于目标,麦克阿瑟解甲归田了。
那么,如果中国不出兵,让美军全部消灭北韩军队占领北韩,美国的目标又会变成什么呢?历史没有如果,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存在很大的问题。我没有仔细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但从战争本质以及本质对战争变化的影响,我是挺认同的。
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我是军迷,我自己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lol。我只是步赵括的后尘,偶尔喜欢纸上谈兵。但我当然也不能和赵括相比,他毕竟指挥了长平之战,让秦军坑了45万赵兵。我一生只用三八大盖打过三发子弹,并全部脱靶。那时不知为什么,把枪托放在离自己稍远的地方,一扣板机,碰,后坐力把枪托打到我的锁骨上,撞的生疼。所以,我写这些,只是为了博君一笑,或抛砖引玉。如果您不巧看到了,万勿认真对待之。
这里顺便提供一个链接,那是我举例的来源:
https://www.digitalhistory.uh.edu/teachers/lesson_plans/pdfs/unit10_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