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前,茅草屋在中国农村的分布情况(Deepseek)

本帖于 2025-04-12 15:04:4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 编辑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农村的茅草屋(或称草房、草顶土房)在部分贫困地区是主要民居形式,但并非全国普遍现象。其分布与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资源密切相关,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茅草屋的主要分布区域

  1. 黄淮海平原(苏北、皖北、豫东、鲁西南)

    • 比例:约50%—70%的贫困农户住茅草屋。

    • 特点:夯土墙+麦秸/高粱秆屋顶,因水旱灾害频繁,经济落后,砖瓦难以普及。

  2. 西南山区(云贵川、广西部分山区)

    • 比例:偏远山区可达60%以上,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聚居区更高。

    • 特点:竹木框架+茅草顶,部分为干栏式结构(防潮防虫)。

  3. 长江中下游部分农村(湖北、湖南、江西圩区)

    • 比例:约30%—40%,低洼易涝地区较常见。

    • 特点:稻草屋顶+泥墙,需频繁修缮。

  4. 东北、西北的贫困地区

    • 比例:较低(约10%—20%),因气候寒冷,多用土坯房或木结构。

    • 例外:吉林延边朝鲜族草房、黑龙江三江平原低洼区茅草屋较集中。


二、非茅草屋为主的地区

  1. 华北平原(河北、山西南部)

    • 以土坯房为主,茅草屋仅见于极端贫困家庭。

  2. 东南沿海(浙南、福建、广东)

    • 砖石、木材丰富,贫困农户多用木板房或石板房。

  3. 西北黄土高原

    • 窑洞是主要民居,茅草屋罕见。


三、茅草屋的普遍性判断

  1. 全国范围

    • 1949年建国初期:约40%—50%的农村人口居住茅草屋(主要因战后经济凋敝)。

    • 1978年改革开放前:比例降至20%—30%,因集体化时期部分农村兴建砖瓦厂(如苏南、胶东)。

  2. 区域差异

    • 贫困地区(如安徽阜阳、贵州毕节):茅草屋仍是主流。

    • 较发达农村(如长三角、珠三角):1970年代已以砖瓦房为主。


四、淘汰过程

  1. 1950—1960年代:土改和集体化推动部分农村改造危房,但资金有限,茅草屋仍存。

  2. 1970年代:社队企业兴起,砖瓦供应增加,平原地区茅草屋快速减少。

  3. 1980—1990年代:联产承包制提高农民收入,茅草屋基本消失(除极少数偏远山区)。


结论

改革开放前,茅草屋是中国部分贫困农村的主要民居,但并非全国性主流。其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东少西多”的特点,与当地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高度相关。1978年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建材普及,茅草屋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茅草屋被砖瓦房逐步取代的过程并非以某一年为明确分界线,而是受经济政策、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影响的渐进变迁。不过,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来理解这一转变的起点和加速期:


1. 1970年代初:社队企业兴起,砖瓦供应局部增加

  • 背景:1970年代,农村“社队企业”(公社和大队集体办的小工厂)开始发展,部分地区的社队砖瓦厂初步出现,但产能有限。

  • 普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城市郊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内陆农村仍以茅草屋为主。

  • 年份节点:约1970—1975年,砖瓦房仅在少数富裕公社试点推广。


2.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松绑,建材需求激增

  • 关键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后逐步推行)提高了农民收入,部分家庭开始自建砖房。

  • 工业化推动:乡镇企业在1980年代爆发式增长(如江苏华西村、浙江温州等地),砖瓦厂数量大幅增加,降低了建材成本。

  • 转折点1980年代中期(约1984—1988年),东部沿海农村茅草屋被快速替代,中西部滞后5—10年。


3. 1990年代:全国性普及与政策助推

  • 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通电、通公路后,砖瓦运输成本下降,偏远地区得以受益。

  • 政策干预:199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推行“危房改造”或“新农村建设”,政府补贴推动茅草屋拆除(如2000年后贵州的“茅改砖”工程)。

  • 最终退场:至2000年前后,除极少数贫困山区或文化保护区(如云南翁丁古寨),茅草屋基本消失。


地区差异举例

  • 东部沿海(苏南、浙江):1980年代初已少见茅草屋。

  • 中部农村(安徽、江西):1990年代初仍可见零星茅草屋。

  • 西部山区(贵州、云南):个别偏远村落延续至2000年后。


总结

茅草屋的退出是一个长达30年(1970—2000年)的过程,1980年代是加速替代的关键十年,而改革开放(1978年)是这一变化的制度起点。若需明确一个“开始普及砖瓦”的年份,1978年可作为全国性进程的象征性节点,但实际转变速度因地区经济差异而显著不同。

 
 
 
 
 
 

所有跟帖: 

辽宁几乎没有茅草房,几乎都是平顶粘土海泥,三面石墙前面砖墙大玻璃窗户大院子,屋内大部分是上好的大原木梁柱檩椽,屋里亮堂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15:05

建民居就地取材,东北木材多,1950-60年代东北农村砖瓦厂也多。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27:33

50年代初,我爷爷有胶轮大马车,一头骡子,自己上山砍树,盖了5间三面石墙前面青砖大玻璃窗房子,大院子,大梁粗得抱不过来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102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5:50

您自己信就好。:)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44:59

东北砖厂多是因为:1。东北煤多,铁路发达运输方便。2 。小镇和农民相对不那么贫穷,能买得起砖。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29:53

我以为所谓“茅草房”实际上是极其简陋的房子的代称。在没有或不适合用茅草的地方,如上海郊区,用芦苇,在西北用泥巴,或窑洞等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22:20

我见过在上海近郊农村用稻草 -Uusequery- 给 Uusequer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25:33

那时候有你吗?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27:54

信不信由您了。大工的事我也知道不少。 -Uusequery- 给 Uusequery 发送悄悄话 (167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10:57

.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29:35

同您没法聊天,打住。 -Uusequery- 给 Uusequer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48:10

我们那时候去学农,住农民家里,男生住一间,我们都跑到屋外墙角下尿尿,有个别同学的尿的骚味可以透过墙穿到屋内,像毛儿席保证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6:57

然后有同学偷偷的议论他“发育”了。但发育不发育不知道,故事绝对真实。向毛儿席保证。呵呵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9:12

不是尿骚,那是半夜“跑马”了。:)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53:20

不是晚上,大家都睡熟了。这是白天,记得是下雨天,大家都猫在屋里。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01:47

话题不雅,就不往下了。:)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36:28

我想说那时市郊的农民住房,砖缝之间不知道填的是啥,砖之间有木料,砖墙两侧涂的是草木灰一样的材料,漆上白色,人多一起尿完了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45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8:05:36

解放前东北深山老林里面有临时窝棚算茅草房吧!?不过全是上好的原木搭建的。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25:44

80年前我们那里都用土砖建房,房顶是瓦。之后逐步有人开始建红砖房。土砖与红砖并行了相当时间才退舞台。 -方外居士- 给 方外居士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2:05

江汉平原是比较富裕的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8:09

我们那儿谈不上富裕,只不过一直可以温饱。有些风俗习惯形成后就很难改变,咬紧牙关也不会退的。反而是城里人在风俗方面淡了许多 -方外居士- 给 方外居士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06:03

江汉平原很重要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157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57:02

按照毛 粉认为住茅草屋的农民也应该会建房杀猪,连吃10天,顿顿有肉吧 -jinjiaodw- 给 jinjiaod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39:59

最后一段总结: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1425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40:05

78年以前没有互联网,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多起来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158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5:58:17

中国农村,天翻地覆的进步,是从78年取消人民公社开始的。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6641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04:24

是啊,就是穷么。78年之后,越来越好了 -哪一枝杏花- 给 哪一枝杏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21:11

:)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54:52

您这是给老生常谈帮倒忙。:) -蒋闻铭- 给 蒋闻铭 发送悄悄话 蒋闻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8:32:09

取消人民公社是1983年以后逐渐实行的。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8:45:20

见仁见智,开心就好。:)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9:09:16

住瓦房的以为中国都住瓦房,住茅草房的以为中国都住茅草房.可见读书没啥用. -最接近太阳的人- 给 最接近太阳的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28:21

哈哈,因为知识不是智商 -哪一枝杏花- 给 哪一枝杏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6:29:15

因为智商是知识除以年龄?抬一杠 :)))。。。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9:11:27

不是,有人吹牛没边,是为了维护心中那个伟光正,自欺欺人 -jinjiaodw- 给 jinjiaod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9:09:28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上改开之前农民家基本都是土墙茅草顶,和40年代一样 -cw- 给 cw 发送悄悄话 cw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39:00

谢谢补充!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9:08:22

恐怕只能局限于自己知道的一小部分地区吧。-:)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23:38:38

70,80年代之前,各地的茅草房都不少,包括东北。 -萧嵐- 给 萧嵐 发送悄悄话 (466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7:45:08

你提到的知青,在三江平原,是茅草屋较集中的地方。 -''''''- 给 ''''''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2/2025 postreply 19:23:54

南方雨大的地区茅草房应该不多。我改开前家位于闽北农村的部队。农村同学很多光脚上学,但是几乎所有的农房子都是木头结构加瓦片 -Amita- 给 Amita 发送悄悄话 (252 bytes) () 04/13/2025 postreply 06:37:47

有照片为证,那时我们大院周围的农民的房子都类似这样 -Amita- 给 Amita 发送悄悄话 (82 bytes) () 04/13/2025 postreply 06:43:24

像凤凰古城很多人都去过,那是很穷的地区,木房子,但是都是瓦片。有的网友说得可能是对的,瓦片普及主要还是看烧制材料是否短缺 -Amita- 给 Amita 发送悄悄话 (141 bytes) () 04/13/2025 postreply 06:47: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